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普通
“那是什么东西啊王阳!”
听到王阳看见木箱子里的东西后就忍不住惊叫出声,孙贺马腾闫鹏超三个人一下子围了上来,好奇的望向王阳手里的木箱子。
木箱子里面,放着一个青铜制成的方形底盘,在方形底盘的上面还有一个圆形的罗盘,不管是底盘还是上面的圆盘,上面都刻着密密麻麻的纂文,以及那些代表着天干地支、五行时辰,以及八卦星宿凶吉方位的图案。
“这不是风水罗盘吗?”
就连楚雨也好奇的望向箱子里面,看到箱子里面那个东西,她忍不住疑惑的问了一句。
“这不是风水罗盘,这叫六壬式盘。”
王阳摇了摇头,纠正了一下楚雨的错误。
楚雨不像孙贺马腾闫鹏超他们三个,她见过很多的大师,那些大师手里都有一个比较相似的东西,就是风水罗盘。只是这箱子里面的,并不是风水罗盘。
六壬式盘,取法来自于“天圆地方”,也是根据天圆地方这个理念而造。最早的是叫做太乙六壬式盘,发明者是谁到了现在也没查清楚,据传说是九天玄女所授给皇帝的术数占验道具。
最早的时候,六壬式盘只是被当做司南之用。到了汉朝的时期,“六壬术”很是盛行,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时间和方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二者相结则吉,相悖则凶。汉代“六壬术”正是根据这种时空对应关系作为原理,加以改善并制作设计成了六壬式盘。
六壬式盘上面圆形象天,叫做天盘。下面方形象地,叫做底盘。天盘正中央则是北斗七星,周围有两圈纂文。内圈为十二个数字,代表一年之间的十二个月份,外圈则是二十八星宿。地盘四周是三层纂文。内层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干以及天地人鬼四维,中层这位十二地支。外层为二十八宿。六壬式盘上面虽然没有磁针,不能测定方向,却分层刻画了有二十四个吉凶方位。
在古代风水典籍《皇帝宅经》中,有以阴阳八卦配天干地支,分为二十四路,作为建造宅屋的指导原则,这正是将六壬式盘应用到相宅之中。“二十四路”又被称作为“二十四山”,也就是住宅四面的二十四个方位。表示方法与司南相同。
正是这一特点被罗盘直接继承下来,并且演化为圆盘,除此之外,王阳在《皇级惊世》之中还看到过一段关于罗盘描写。
“昼以太阳出没而定方所,夜以子宿分野而定方气,用蚩尤而座指南,是以分方向只精微。始有天支方所,地支方气,后作铜盘和局二十四向,天干辅面为天盘。地支分而为底盘!”
这段话,正是说罗盘最初的制作模型就是有天盘和地盘组成,上面主要可有二十四向。大体来说。风水罗盘正是司南与六壬式盘结合的产物,风水罗盘可以说是六壬式盘,但六壬式盘绝对不是风水罗盘。
王阳简单的给楚雨他们解释了一下这个六壬式盘的来历,同时也说明了六壬式盘和风水罗盘之间的差别后,他们几个才明白过来。
别说他们,就是李慕琪也是才知道这些。她一开始的时候和楚雨一样,都以为这只是个风水罗盘。
“慕琪,你这个朋友,好像真的很厉害啊。”
见王阳只看了一眼。就把这东西的来历与作用说的一清二楚,刘思明也不得不收起之前对王阳的轻视。
“那当然。王阳可是很厉害的相师,你没有参加咱们学校的易经社所以你不清楚。易经社的王灵珊对王阳那可是赞不绝口的。”
见王阳一眼就认出木箱子里的东西,李慕琪还是很高兴的,这正说明她奶奶把这件东西送给王阳绝对不是随随便便的。
“你看,我奶奶就说这东西是和你有缘的,你就收下吧!”
王阳现在已经是很厉害的相师了,这个东西放在她们家也就是一件摆设,可放到王阳的手里却可以让这件东西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
李慕琪把这个东西送给王阳,是一点意见都没有,毕竟,没有王阳就没有朱文东那一百万,没这一百万,她奶奶剩余的这三天阳寿里面,可什么都做不了。
“这个东西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王阳没急着答应收下这个六壬式盘,他小心翼翼的把六壬式盘从木箱子里拿了出来,放在手心里感受了一下,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暗暗运用念力,王阳将这个六壬式盘好好的检查了一下,发现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当念力进入到这个六壬式盘之内后,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就越发明显起来。
“我知道啊。”
关于这个六壬式盘的来历,李慕琪在老家那位亲戚送过来的时候还专门问过,印象深刻。
“我奶奶说,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当年从一个土夫子手里买来的,那个土夫子可不是一般的土夫子,据说他也曾经是一位摸金校尉。这个东西,就是那位土夫子从慈禧太后的墓里面淘出来的宝贝,我爷爷的爷爷就把这东西当做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一代代的传下来啦。”
好像是怕王阳觉得太贵重,李慕琪又跟着解释了一句:“这东西我爷爷当年就找古董专家鉴定过,就是清朝普通的一个风水物件,算得上是古董,但也不是什么名贵的古董。我爷爷就估计啊是我曾祖父当年被那个土夫子骗了,只不过现在古董的价格都提高了,这玩意儿也跟着涨了价罢了。”
听到李慕琪说有专家鉴定过,王阳忍不住摇了摇头,专家的话,也不一定就是对的。
这个六壬式盘具体是哪里不对劲王阳现在一时半会儿也说不上来,但总而言之,这个六壬式盘给人的感觉肯定不是清朝出产的普通六壬式盘。
清朝至今才有多少年,至少有一点王阳可以肯定,它的存在时间要远远超过清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