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劈山利炮
为了在一片漆黑的雨夜不至于迷失方向,在水战中颇有经验的李魁奇手下的不少幕僚还提出了防止队伍在黑暗和混乱中迷路的办法。用薄木片和硬制特制的超大型“飞火神鸦”在白天潜伏的时候瞄准好大致的方向后于夜间发射,这样飞火神鸦就至少能飞行两里之远越过对手的警戒线。
并且在白沙镇附近河流的上游用飘移的“水底龙王炮”从上游释放。制作和释放这些信号类武器的人都是精选出来经验丰富的火器手和火器工匠。“水底龙王炮”和雨中的“飞火神鸦”都进行了特殊的防雨处理并且能够发出与众不同的爆炸声。虽然这些兵器的实战射程远没有那么远,而且精度误差可以大到百米以上,但通过这接连不断的爆炸声,进攻的各支队伍就大致明白敌人的驻扎的大营阵地及方位大致在什么地方。
而为了让参加进攻的各支队伍能够在数千人的“营”级单位内进行有效的协同,又统一安排了不少号手并对参加进攻的各支队伍进行培训。这福建附近所有适合大军作战场地的地形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相关的地形图也找到了不少,并且各个营都安排了不少熟悉作战预定地点的人做为人员向导。
即便是如此周密,可雨夜的大规模进攻作战实施起来还是有不少难度,不过至少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了。尤其是这白沙镇周边的地形,即便进攻的大部队发生了混乱,也只有少数通道可以溃逃出来。只要由专门的部队负责堵住从周围的山地可能逃亡的退路或者在那里收拢部队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夜战失败可能带来的风险。当然也有可能在失利的情况下选择河流顺流退回福州,可有什么作战方案是十全十美的呢?
新朝三年旧历四月十五日左右,原本应该是圆月的夜里因为梅雨季节的来临而乌云密布,黄昏十分绵绵的细雨不仅没有削弱的态势,甚至还有些转大的趋势。天空中似乎也偶尔穿来隆隆的雷声。有人担心这雷声有可能让执行夜间进攻作战的队伍迷失方向,不过那些做为信号联络的武器大多在不少的队伍面前测试过。那种独特的爆炸声同这阵雨之间雷声的区别还是很好辨别的。
身披着蓑衣头带着斗笠并用白布标志和白色围巾做为近距识别的五万大军按照地域和兵源地方言的不同分成了十一路大军从白沙镇远处的群山山口处开始向前面广阔的原野打着昏暗的防雨灯笼出发了。
从近处看:那灯笼的火光组成如同鬼火一般的光芒,乃至人们联络叫喊的声音乃至脚步声对于参加进攻的福建大军每一个人来说都似乎是热闹非凡。昏暗之中这些糟杂的声音让大军中的每一个乃至每一队官兵都感觉到自己这边儿拥有众多的人在同自己一起走向危险的战场,自己并不是孤独的。这样的声音在近处看似乎极容易暴露目标,不过在雨雾之中百步外就似乎觉察不到一点儿动静了。
依靠东南之地丰富的工匠与人力资源,外加上新朝主力部队人数并不算多,第四旅的每个步兵连都拥有了计时的钟表。用以规划行军和安排夜间的休息,因此在这样的天气下依然能够随时掌握大致的时间以执行队伍行军野营的时候在整个夜间的野营。
就在各步炮连队负责后半夜值勤的战士开始当值后不久的时候,似乎从雨雾之中的上方传来了如同惊雷一般的声音。这类雷声每隔固定的时间就炸响开来。
虽然大多数士兵们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不少经常在测试长的各炮兵阵地上的炮兵军官们还是感觉到了不对:雷声应该是沉闷而连贯的,比较轻脆的雷声则必然会伴随着闪电。而这些声音是来自空中的爆炸声。如果不是己方队伍进行的测试,那极有可能就是敌人在这样的天气下为了进攻不迷失方向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战备动员就这样施展开来,烘干的火药在烘干之后开始不断的填装到仅仅同不过三四尺长的劈山炮炮口之中。
不同性质的战场环境下就会诞生出相应的最佳武器,在防护装具和各种车辆已经非常成熟的欧洲,即便在拿战时期火炮发射的霰弹往往也比大口径滑膛枪发射的子弹还要重。以确保在中远距离上的威力乃至对任何可能出现目标的杀伤力。而对付几乎就没有什么精良铠甲的,大量的人在进攻中缺乏基本有效防护的南方明军,李峰离开第三旅的指挥岗位负责兵工生产之后就开发了专门针对南下作战的“劈山炮”
太平天国时期的劈山炮弹药型制缺乏固定的规矩,火药性能也不稳定,还不愿意用材料费比较贵的铜来制造,因此性能上往往也多有局限。而新朝以接近19世纪初的工艺标准制造出来的“劈山炮”本质上更像是“12磅山地榴”的缩小版本。为了适应传统中国下落后于西方的骡马条件乃至考虑在山岳丛林方面的以人力携行,炮管的重量大概也不过七十公斤大概一石有余。这是此时代的一匹普通马或者两个战士能够方便的进行驮载的一个上限。
经过对青铜成分的不断改良,这七十公斤的炮管平均每公斤重量所能承受的能量终于超过了千余焦尔。可以把三百余枚二十克重的15毫米铅弹以每秒一百四五十米的初速发射出去。这种二百焦尔左右的二十克重火枪铅弹对于板甲或者后金那种厚重的双铁甲没有什么效果。而对于皮甲棉甲之类的软甲乃至简单的木盾之类却可以在百米之内构成有效的杀伤,杀伤人体的后效因为是铅弹及比手枪更大些的口径也更好些。就算是对上一些拥有厚重防护的敌精兵,三百枚弹丸在十余米的有效射程上散射宽度上也能够形成密集的弹雨。进攻之中往往没有有效防护的膝盖及以下乃至头部目标依然有极大的概率被命中。当在极近的距离,十倍身管的短管炮也不足以把散弹散射到足够宽度的时候,炮手可以发射有木尾支撑的散弹以近一步减少霰弹在身管内的运动倍径,还可以采用侧射的方式增加杀伤面积。虽然百米的距离上面对快速的冲锋往往不过只有两轮或最多三轮发射机会,却可以有效的具备每炮在战场上杀伤至少三四十人的潜力。
除了发射威力合适的霰弹以外,这类火炮也可以使用过去常用的步兵臼铳及重火炮通用的六两铅弹,一次可以将三十枚六两铅弹以每秒一百四五十米的速度发射出去,以威胁某些特殊的重防护目标。在发射实弹的时候则可以勉强威胁大部分车盾等目标。
在不断的测试中李峰等人还发现:如果以每公斤身管的青铜炮威力来说:太重的火炮或者太轻的火炮都会影响到平均重量下的威力。这种七十到一百公斤身管级别的火炮同等条件下的能量和寿命要比九斤弹青铜炮高出不少。因此如果要像九斤弹青铜炮那样挖掘寿命潜力来进行“极限射击”还可以把双倍于标准的铅弹和弹丸发射出去,这种情况下的寿命不至于低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很显然:九斤弹青铜炮的装药占身管标准本来就高过历史上的12磅拿破伦炮,而70公斤劈山炮的初步标准却十分接近历史上的12磅山地榴。
这样的轻炮仅仅配备了少量的骡马,就让一个七人的炮组可以完全负责从火炮到弹药的全部后勤,每个步兵连都可以配备四门劈山炮组成的加强炮排,步兵营则用十二门劈山炮组成的轻型炮连代替了原来的营炮连。步兵旅依然配属了拥有12门四百斤身管的青铜炮用于攻城等特殊任务。不过在必要的情况下,标准的九斤弹青铜炮依然可以用大概二百米每秒的初速发射上千枚二十克15毫米铅弹构成的轻散弹用于侧射,或是发射实心炮弹。
雨夜里并没有良好的视界,当第四旅四周阵地内的炮兵感觉到不远处似乎有些动静的时候敌人似乎已经从四面八方接近了。如果不是这么规模庞大的敌军不可能都是精锐,这样天下的潜伏进攻几乎是很难在几十米到百米的距离上被发觉的。
“敌人的大营在哪里?真的有么?我们怎么找不到?”雨雾中两个提着微弱光亮灯笼的人大声的说道。依靠兵力的优势,这些人似乎不害怕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暴露位置,但在寻着余中飞火神乌进行寻找的时候却没有发现白天侦察的时候曾经看到过的那种帐篷。
“这伙狡猾的强敌有可能在任何方向出现,诸位小心,随时做好近战准备。遇到情况不要慌乱。”远处的一个声音高声回道。
不过这些话炮垒和战壕里的新军主力战士们虽然听不懂却也明白敌人的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