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297节

  杨廷和这次请辞,请得诚心诚意,也不是现在立刻撂挑子,而是与皇帝先打好商量。
  就在这个时间里,诸省总督及左布政使都在进京途中。
  最近的朝会,朝参官们都听到了北面华盖殿那边一直没有停的叮呤咣啷声,想必那里又在改建什么。
  他们已经熟悉如今的朝廷体制,知道因为去年的叛乱和参策纷纷离京,原定的三年一次的特殊国策会议延后了一年。
  而现在,诸省总督及左布政使进京,显然就是来参加这一次特别的国策会议的。
  有一批翰林学士最近消失了,基本都留宿于宫中的待诏房。
  内阁大学士们清楚,他们在与司礼监一同准备这次规模扩大的国策会议。
  杨廷和更加清楚,他准备请辞所放弃的,是怎样一份特别的权力与荣誉。
  所以他知道,当这个头再被打开之后,这个朝廷中枢的改制才会再也不可能重归如今。
  毕竟,文臣之中将有一个、也是唯独一个至高的荣耀。
  没人敢在大明重新提起宰辅之事,除了皇帝本人。
  ……
  在朱元璋废掉宰相之职后,他为了防止相权与君权的相争,定下了祖训。
  而后他的子孙做不到他那么工作狂,内阁大学士经过了一代代的演变,最终也在明朝中后期成为了实质上的宰辅。
  这东西是免不了的。
  治理如此大一个帝国,皇帝与他的臣僚,是必须做好分工的。
  朱厚熜重提此事,既是对臣子的尊重,也是为了把重心放到更重要的三个领域:思想工作、军事工作、科技工作。
  至于这个时代里的政务,这个时代的臣子比他更专业。
  这一回,朱厚熜放下了一些权,只将三个东西抓得更牢:武力、人事、财源。
  那十六家“国企”虽有一些还有原来各部的“股份”,但已经会有一个专门的主管部门。这个将独设出来的部门,自然将由皇帝的亲信来管。
  改造中的武英殿,也将筹备新的军事方面最高的决策与参谋机构,以帮助朱厚熜更好地掌握大明的军事力量。
  而所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本就需要皇帝的亲自认可与任命。
  当然,高官也都是从下面一步步走上来、一路需要各种人推举的。
  大明的这个总理国务大臣,将来的权力依旧不是如今的内阁首辅可比。
  但朱厚熜不吝于去以更加合理的制度尝试激发一下大明的活力与潜力,大明本就有早已存在多年的职业文官体系。
  如果朱厚熜在思想工作和科技工作上做得好,大明会迎来生产力和制度上的一个新时代。
  过程会很漫长,朱厚熜在锻炼身体。
  皇明大学院请来了所谓“五岳”名家,朱厚熜有了更适合他强身健体的一些法门和拳术。
  林希元这个明报行总编辑在养心殿的候召房里静静等着皇帝结束晨间锻炼时,脑子里总在想着抄到自己那里的那份奏疏。
  那是关于兵部奏请湖广平叛叙功意见的奏疏,皇帝在里面单独批复的一行字让林希元诧异不已。
  为什么会单独提到俞大猷?
  林希元字懋贞,他是福建泉州府人。
  更确切地说,他中进士前,也在紫泽书院读书。
  他跟王慎中、俞大猷都认识,是好友,是泉州当地人戏称的清源洞十子之一。
  对于老友父亲的捐躯,林希元也很痛心,可他又为俞大猷被皇帝关注到了而心喜。
  现在的问题是:皇帝单独提到俞大猷,到底是要向朝野传递怎样的信号?
  因为那个批复,兵部那边其实已经返回了新的意见:俞元瓒有功,追授正千户、加世袭武职为副千户。
  虽然新制还没涉及到世袭武职的处理意见,以后大概率也都会降等袭替以避免底层兵卒无法出头,但俞大猷的起步将是个副千户,比正百户的职级往前迈了一大步。
  “林行走,陛下沐浴好了。”
  听到养心殿太监的传召,林希元赶紧站了起来,再正了正自己的衣着。
  这里的太监仍旧习惯称他为行走,外面的人也是。
  但皇帝看见他却说道:“林总编,朕让你想着怎么让《明报》让更多人爱看,有没有什么法子了?”
  说完,朱厚熜已经低下头先看这创刊号的内容了。
  在最早期,朱厚熜当然是更加有权威的审核人员。一是告诉林希元更加合适的文风,二是要审定里面一些传达的理念、信息的正确性。
  这份《明报》,毕竟肩负着推广简体字、宣传新学和新法、掌握宣传舆论喉舌的重任。
  因此,它需要被更多人爱看,尤其是被官绅以外的人爱看。
  林希元有些头大:“陛下,臣思来想去,这朝廷的政令、官员的动向、学问上的争辩,离百姓的日子很远。要刊载地方上让百姓们乐于传读的内容,臣能想到的也就唯有一些案子。还有一点,地方上的消息传至京城,臣这边再刊载出来解送至地方,实在耗费日久,不算陛下说的新闻了。”
  朱厚熜头也没抬:“慢慢来。明报行将来发展壮大,自然将渐渐做到一省一刊甚至一府一刊。不消你多想,若这《明报》有人愿看,地方上自然就会有人效仿。朕将特许权先给了明报行,你们将来怎么管好地方分行,那就是下一步的事了。”
  信息传递的速度确实慢,但现在也不是快节奏的时代。
  这种形式是好的,官绅本来就都喜欢并且习惯于看邸报,因为他们有很明确地掌握朝廷动向的需求。
  朱厚熜给林希元出的题目,其实是这份报纸的版面内容规划。
  “除了政令、朝廷大事、地方大事选载,民生方面有许多也是百姓关心的。比如农学院那边的种养经验传授,多经检验的防病养病方子,各地院试乡试的考题和优等答卷选刊,各地的风土人情介绍,这都是可以的。”
  林希元有些晕了:这合适吗?这《明报》可以这样杂得不正经吗?
  “你记住,这《明报》本身要卖得极便宜。这成本,自有朕命其余各家付钱刊载他们的生意与联络方式。对于你们来讲,就是要让这份报纸被看的人越多越好。为此,不妨放开了想,比如出题征诗文,那么各地才子佳作若得选载,他们岂不会于当地自行订购大肆宣扬?”
  林希元想着某地才子大作登上报纸名扬全国之后欣喜若狂的场景,也想到了各地士子因为有渠道让自己大名直达天听之后纷纷投寄诗文的场景,他感觉明报行的库房里以后只怕会有茫茫多的信件。
  朱厚熜边审阅边继续说:“为求更多的人爱看,许多人买不起、没听过的典籍、书籍,也可分期连载。一旦刊印得多,有的人看完就会扔,但对贫寒子弟来说,也许便如获至宝。”
  林希元也想到了自己年轻时抄书的情景。
  “甚至于连载话本也行啊,先让百姓乐于看些有趣的故事。”朱厚熜抬头看了看他咧嘴笑了笑,“嘉靖元年不是刊印了一部话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吗?朕以为便可以检校刊载,想必会很受百姓喜爱。纵然只是为听故事有人讲、有人能多认识几个字,那也是好的。”
  杨慎虽然还没写出《临江仙》,如今出现的这一版本《三国演义》虽然情节上与朱厚熜所读过的版本大有不同,甚至于一共有两百四十回,但它终究是出现了。
  朱厚熜对《明报》的定位本就不那么严肃,又或者哪怕是做一些副刊也行。
  但是这一份报纸既然有最顶级的资源支持、有最优秀的编辑人才、有最“专业”的顾问指导,它一定要取得成功,达到朱厚熜的目的。
  林希元在这养心殿内被大开脑洞,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掌握了一个了不得的“武器”。
  将来的文人扬名,要靠他选刊谁的大作吧?
  将来的地方官员要想向皇帝彰显功绩,要看他选登哪一地的事迹吧?
  将来这份报纸会有那么多人看到,那么明报行是不是另一个“都察院”?
  一念至此,林希元打了个冷颤,看向了皇帝。
  而后就见皇帝放下了手写的样稿,抬头看向了他:“朕记得你是泉州府人,你认识俞大猷吗?”
  既然已经知道了俞大猷是泉州卫副千户余元瓒的儿子,朱厚熜就算找到他了。
  按这林希元的年龄看,他可能与之相识,朱厚熜想了解一下现在的俞大猷是什么状态。
  这张ssr卡如今是什么属性?
  林希元顿时感觉皇帝可能没有更多的用意,只是单纯对俞大猷感兴趣。
  所以俞大猷有什么值得皇帝感兴趣的地方?
  “……臣与俞志辅本是多年同窗,一同于泉州府紫泽书院进学。志辅已有生员出身,本有意科途,无奈识得剑术名家和兵学隐士后多有分心,去岁乡试不曾中举。如今蒙陛下之恩,若袭替武职,将来也必定是文武全才。”
  能让皇帝感兴趣,当然是大好事。不用自己寻觅到缘由和机会,既然皇帝亲口问了起来,林希元立刻大加吹捧。
  “兵学隐士?”朱厚熜意外地问了一句。
  俞大猷学武功不是朱厚熜感兴趣的重点,但是能让他成为一名统帅万军猛将的自然不是以一敌十的武力,而是统兵作战的本领。
  能把他教出来的人,朱厚熜更感兴趣。
  “此人姓赵,名本学,乃是赵宋宗室后人,一直隐居泉州府。赵先生于《易经》堪称大家,更以之推演兵法,与《孙子兵法》交相印证。臣进学便治的是《易经》,赵先生实则可称臣恩师之一,只是不曾夺《易经》魁首,有愧先生教诲。赵先生已著有《韬钤内外篇》、《赵注孙子兵法》,不曾外传。臣听旧友福建新科举子王慎中书信中所言,俞大猷已拜入赵先生门下,是入室弟子了。”
  逮着机会,他又提了王慎中的名字,这可是正赶来京城准备参加明年礼部会试的人。
  先在皇帝面前提提名字也好啊!
  林希元又发现了去做明报行总编辑的另一个好处——仍旧可以经常与皇帝私下交谈,谁能轻视他的作用?
  朱厚熜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虽然必定还没进化,但是基础属性已经有了,只等升级而已。
  “既如此,朕会遣人察访一二。若果真有才学,便请这位赵本学先行进京供职皇明大学院。”
  林希元脸色有点古怪:“赵先生……只怕并不愿意。”
  朱厚熜也不奇怪,他说了,隐士嘛。
  何况以赵宋皇室后裔,为大明朱家卖命?
  深深看了一眼林希元后,朱厚熜说道:“太祖驱逐蒙元光复神州,朕铲灭蒲家,更有尽复燕云之志,你这恩师既醉心兵法,何不共襄盛举?再者说了,即便为了你的同窗旧友们、为了他的入室弟子,他愿不愿意,你也得出一份力。朕还是先会遣人察访,但朕信你在朕面前所言非虚。”
  林希元听到“同窗旧友们”几个字,心里一震之后低下了头:“臣明白了,臣一定竭力相劝。”
  朱厚熜合上了这创刊号样稿:“这份报纸刊行诸省后,朝野自会明白朕唯才是举。胸有壮志之人,当慷慨赴盛世。你不也是在朕身边有些时日后,下定了决心弃了那成为御书房伴读的可能吗?”
  他笑着把这份样稿放在了一旁:“这一期便如此,你做得很好,你选得也很好。懋贞,朕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你,现在你在青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了。”
  这是他朱厚熜能确定的,原本有几个人知道嘉靖朝有个叫林希元的进士?
  但是,数百年后他一定会有这个标签:第一份正式报纸的首任总编。
  第276章 目瞪口呆收割器
  以如今的技术基础和人员熟练度,这份《明报》,撑死了半个月刊印一期。
  京城自然是最先看到这份将于嘉靖四年十一月初一正式出炉的第一份官报的。
  明天照例有朔日大朝会,但紫禁城从午后就忙碌起来。
  主要是东华门一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