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全食美 第139节

  带着他们挣钱,又帮他们的娃娃念书,反正最近家家户户都上坟,应该是有些人帮忙修过了。
  江茴觉得也是。
  虽说做酸菜和腐竹挣钱,但大部分人还是舍不下祖祖辈辈侍弄的田地,能自己弄就自己弄着。
  进村时正逢不少人从地里回来,看见她们纷纷上前打招呼。
  “哎呀,我们正说你们啥时候回来呢!”
  “哎呀飒飒长这么高了,看着正经是个大姑娘了!”
  “正好了,我家的饭做得了,来我家吃吧!”
  “快得了吧,你家那么些人,一顿就只两盆菜,人家去了喝汤吗?还是上我家!”
  郭苗就举着胳膊喊:“都别争啦,早就说好了,这几天就在我们家吃!”
  路过桂香家时,郭苗还特意扯着嗓子喊了几声,“娘,我们回来了,我先跟掌柜的他们放下东西。”
  桂香开门出来追了两步,他爹也跟出来要喝:“行啊,洗了手就过来吧,我再加两个菜。”
  这几回桂香出门果然不带自家男人了,他一开始还有点生气,可渐渐地就慌起来:都说男人不着家,一准是在外面有小的了,可若女人开始不着家,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故而他如今脾气越发好了。
  混县城的乡亲忽然回来,众村民也不急着回家吃饭了,都呼啦啦跟在骡车后往这边走,一边走一边七嘴八舌地问着县城风光。
  江茴如今也练得能说会道,把日常见闻说了一回,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有人笑着说:“到底是县城,真好啊,苗苗如今也出息了!”
  郭苗不免十分得意,见师雁行瞅着自己笑,又有点不好意思。
  “飒飒啥时候再招人啊?我姑娘如今也学着识字了,能跟着去不?”有乡亲问。
  奈何他一说完就有人跳出来拆台。
  “哎呀,你可拉倒吧,你姑娘在村学里才读了几天书?认得几个字?”
  众人顿时哄笑起来。
  说话那汉子不服气,“认几个字也是认啊,她如今在快班,连赵先生都说她有悟性呢!我看年底的考试指定能进前三!”
  最近几个月大家都在启蒙阶段,连最基础的横竖撇捺都没练熟,没有月考的必要,只在年末进行一次摸底。
  大家便都跟着起哄,有说若中了就要让他请客的,还有的说好手不少,也未必是他闺女等等,热闹得不得了。
  郭苗听了,顿时生出危机感,决心回去之后也要认真学习。
  不然再这么下去,保不齐哪天就叫村里的其他人超过去了!
  这可不行!
  虽有人心里嘀咕,郭苗之前分明也不识字的,怎么就能跟着去县城了?
  可到底人家这几家本来就走得近,有好事儿自然先想着,却不敢在这上头攀比。
  距离师雁行等人搬去县城已经大半年了,按理说小院儿早该落满灰尘,结满蛛网,没成想推门一瞧,竟干干净净,板板正正。
  甚至就连院子里的大水缸也是满满的清水,一点青苔都没有的。
  闻讯赶来的豆子就说:“我们想着说不定你们就什么时候回来瞧瞧,别的忙帮不上,总不能眼皮子底下还尘灰爆土的,就时常过来扫扫,整理整理。”
  江茴感激道:“多谢多谢。”
  这是她的第一个真正意上的家,不论以后走到哪里,赚多少钱,住多么豪华的房舍,这里永远都无法取代。
  顿了顿又道:“回来时我去坟上看过了……”
  豆子说:“是老村长招呼大家干的,也不费什么事。”
  江茴微微红了眼眶,抓着她的手,却说不出什么话来。
  师雁行去安置了牲口,从车里拿出县城买的糖果点心散与众人吃,又问起村学的事。
  提起这个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大部分村民自然是想让子孙后代都正经读书,以后也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奈何就连种地都要看天分,更别提读书了。
  赵先生来上课没几天,就渐渐地有些皮猴坐不住,屁股长针似的在凳子上磨来蹭去,浑身难受。
  赵先生也曾规劝过,有的劝一回管几天用,有的却是油盐不进,家里爹娘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死犟着说不想读书。
  孩童不知世事苦,怎么说都说不通的。
  没法子,也只得随他们去。
  好逸恶劳乃人之本性,这事儿就怕有人带头,原本能坚持的也就坚持不下去了。
  看看他们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满村吆喝着玩耍多么快活?
  凭啥叫我在这里遭罪?
  我也要去玩!
  只是家里人难免想起来就恨得牙根痒痒,恨不得擀面杖都抽断几根。
  “你个不知道惜福的王八羔子,你爹我以前想读书,求爷爷告奶奶都没得门路,你竟这样不识好歹,打死你算了!”
  以前没银子读书也就罢了,只当咱们祖祖辈辈没那个福分。
  可如今学堂都开在家门口,白送你去念书,竟不念!
  简直混账!
  就这么筛了大半个月,如今学堂里还剩五十二个男女学生,其中女娃就占三十六个,对比惨烈。
  其实两性的平均智商都差不多。
  只是男娃天性调皮,又晚熟,觉得被按在凳子上念书识字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越劝越叛逆。
  反正以后种地也能活,我还受这个罪做什么?
  而女娃知道自己没得选,又有郭苗这个“出人头地”的榜样在前,除了几个定亲死心的,大多拼了命的往上冲,希望能脱离苦海。
  两边一进一出,差距就出来了。
  五月下旬开学,六月下旬满一个月之后,赵先生就根据个人的悟性和进度,把这五十二个学生分成了快慢两班,分别教学,成效显著。
  快班的学生一天能背四句《三字经》,学五个字;而慢班的一天背三句,第二天就能忘两句,字也是如此。
  有人知耻而后勇,你争我赶力争上游;
  有人眼看没有惩罚,已经开始无师自通躺平摆烂了。
  其实有的辍学的原本也能扭过来,只是家里人溺爱纵容,狠不下心逼迫。
  张老五的儿子原本也想学人家辍学,结果从来没对他下死手的张老五破天荒动了真格,硬生生打断了擀面杖。
  他儿子每天鬼哭狼嚎,家里老娘媳妇也心疼得不得了,跟着劝和。
  “你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小小的孩子,你怎么忍心下这样的毒手?”
  “他实在不是读书那块料,不行以后就跟着你出去做买卖,何苦来着?”
  张老五第一次没向家人妥协。
  “你们懂个屁!
  做买卖的跟做买卖的也不一样,咱们这样街头叫卖算什么?若读书识字真无用,小掌柜的做什么费这个劲?她钱多了烧得么?
  还跟着我,你们以为我这银子挣得轻快啊!整天在外面点头哈腰给人家装孙子,一斤一文钱的抠,脸都不要了……”
  又指着儿子骂,“要么好好念书,要么打今儿起跟着你爷下地,一天也不许歇!”
  那小子一开始还梗着脖子犟,“下地就下地!”
  结果顶着大日头下地没几天就晒秃噜皮,脖子上的皮肤发红变黑,直接能撕下来,半夜疼得嗷嗷直叫,那东西比杀猪还惨。
  这一回,不用张老五动手,那小子自己就乖乖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这些事师雁行也是听村民们说的,听了之后倒有些佩服起张老五来。
  稍后去桂香家吃了午饭,师雁行又去见了老村长和赵先生。
  后者不必多说,过得还挺自在。
  乡亲们对赵先生一家都十分敬重,隔三差五就送面送油送蛋,来郭张村两个月了,赵先生家亲自开火做饭的次数寥寥无几。
  老村长如今气色越发好了,问了师雁行在县城的近况,又嘱咐她小心,这才说起村里的事。
  “托你的福,如今十里八乡都知道咱们村里有学堂了,都羡慕得了不得,还有的人说想把自家娃娃也送过来,我没答应。”
  师雁行点头,“现在只有赵先生一个教师,又教着五十多个学生,负担本就够重了。况且明年又有几个孩子到年纪,他一个人能支应开就不错了,恐怕也没有余力再收别的村的,先过两年再说吧。”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在能承受更多的学生之前,口子万万开不得。
  不然你收了甲村的,那么乙村的要不要收?
  收的话,要不要束脩?
  外村的孩子来了难免不适应,万一被欺负了怎么办?晌午又去哪里吃饭?
  学生多了,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到本村的孩子怎么办?
  一点一滴都是问题。
  老村长说:“就是这么个理儿。”
  晚上还去旧屋子睡。
  本以为时隔半年会不习惯,可没想到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一夜无梦。
  次日一早,郭苗就来送早饭,又约她们一起去上坟。
  江茴两口子本不是这村里的人,坟茔的位置有些偏,进去后两边就分开了。
  今天大家都来上坟,远远近近全是人头,平时一片死寂的坟场忽然热闹起来,有种诡异的喧嚣。
  江茴带了两套纸扎,一套大的,一套小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