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正统
“今早在朝堂之上,我欲为盖宽饶说话,弱翁为何阻我?”
承明殿议事后,司直萧望之有些不解,追着太常魏相求问,魏相却摇摇头,直到进了魏家,屏退众人后,魏相才道:“廷尉、执金吾等人以为,宽饶欲求禅,大逆不道,群臣多附议,盖宽饶已被定了如此重罪,你要如何救他?”
萧望之说道:“盖宽饶刚直君子也,上无任、张之属,下无许、史之托,职在司察,直道而行,仇人多,朋友少,先前赵广汉阻挠春秋决狱之事,盖宽饶不也站在弱翁一边么?”
“这次他不过是忠直忧国,不小心说错了话,与吾等乃是同道中人,应该将他保下来。”
魏相吓了一跳,立刻矢口否认:“勿要胡言,谁与盖宽饶是一路人!”
他劝阻萧望之道:“龙之为虫也,可犹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即便是进谏忠臣,也不能触碰人主之逆鳞,否则非败即死。盖宽饶什么都能说,甚至可以直接弹劾西安侯,大骂平恩侯,但唯独天子禅让,江山易姓之事,他却万万不能提!”
魏相以为,盖宽饶这次是死定了,而且天子故意将奏疏下朝廷议论,恐怕就是想看看,谁同情盖宽饶,谁与他持同一意见。
萧望之心思不多,若是傻乎乎站了盖宽饶,被牵连进去的恐怕就不止他,朝中清流一派都要一起受过。
所以魏相非但不愿为盖宽饶说话,他还要落井下石,主动割席,写一篇奏疏,深挖一下盖宽饶进言禅让背后的原因……
“盖宽饶之狂言,皆《韩氏易传》与《公羊春秋》之过也!”
景帝、武帝时燕人韩婴的《韩氏易传》里有一些大逆不道的言论,诸如支持官天下,或许跟燕国是全天下唯一一个对“禅让”身体力行过的国家有关,尤有遗风。
公羊春秋其实也支持禅让,只是稍稍隐晦一些,将这种思想拆分藏在不同篇目里。诸如“天子一爵”,即天子也只是爵位的一种,并非“天”的化身,所以可以申天以屈君,通过天人感应的灾异来告诫皇帝勿要胡作非为——汉武帝虽尊儒,擢公羊而黜榖梁,但却最讨厌这一点,董仲舒也因为对灾异说三道四失了宠。
此外还有通三统,这个比较冗长复杂,大概的意思便是改制而不改道,新朝虽然另开政统,但道统不变,是延续先王的。所以要求存二王后,到了董仲舒的后学们,渐渐变成了支持以天下万民为本,不私一姓的禅让之言。
至于汉武帝最看重的夷夏之辩和大复仇,前者还在强调,后者则渐渐下沉,只谈私人仇怨,而很少提议汉与匈奴九世之仇了。
此外还有“春秋新王“等观点,其本质在回答“孔子作为圣人,为何会降生在春秋乱世”这个问题。公羊学派认为,孔子是来救世的,所以在王纲不振的时代,孔子就是“新王”,既然孔子是王,而天下又不能有二君,所以居王位者未必是真王。
魏相是济阴定陶人,萧望之是东海兰陵人,地理位置上属于宋、鲁,鲁学较为兴盛,和处于齐学阵营的公羊春秋分歧很大。但盐铁之议后,公羊、榖梁等关东儒家各派就来了一个大团结,讲究共进退,一起与功利开边刑名之臣对抗。
如今魏相却要捅公羊一刀,让萧望之十分震惊。
魏相却态度坚决,他不止是要壁虎断尾,跟盖宽饶划清界限,还想乘此机会做一件事。
“长倩莫要小觑这学术之争,六国时百家争鸣,争的就是谁才能让天下复安;秦时李斯与儒生争执分封之说,最后刑名法家之士胜,导致儒生被黜,诗书遭焚。”
“汉初曹相国、窦太后等喜好黄老,故数十年清静无为,然礼制不行于世;最后是孝武时榖梁与公羊之辩,因公孙弘、董仲舒而尊公羊,于是公羊大兴,影响了武帝朝数十年格局。”
“然卫太子虽学公羊,却又复私问《榖梁》而善之。陛下继位后,听闻祖父卫太子好《榖梁春秋》,便问老丞相韦贤、侍中史高等,二人皆鲁人也,故言谷梁春秋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榖梁》。”
“陛下诛灭霍氏后,召见榖梁春秋后学沛郡人蔡千秋为郎,入宫讲学,与公羊家并说,又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让选郎十人从受榖梁春秋。”
萧望之就是当初那十个从蔡千秋学榖梁的人之一,他先前差点就被一个朋友拉着学《左传》去了,后来听说西安侯也在钻研左氏,在河间太傅贯长卿死后,因为门户稀薄,任弘居然成了左传的领军人物,遂心生嫌恶,改学榖梁。
他在东海郡家乡时,学的就是《鲁论语》,天下鲁学是一家,倒也不反对,如今也成了干将级别的人物。
“陛下善榖梁之说,长安皆知。”
这是魏相观察到的事,当然,刘询也对以史解经的《左传》感兴趣。从西安侯任弘到京兆尹张敞,都是左传一派的人物,但这一派起步晚,也没有贸然扩张,依然低调行事,任弘更是只收了刘更生等几个年轻弟子,在榖梁看来,不成气候。
但即便如此,榖梁、左传依然未被列为官学,五经博士里,唯一的春秋博士依然是公羊家的。
魏相敏感地意识到,在盖宽饶捅了大篓子后,公羊春秋也要跟着倒霉了,就算不被罢黜,天子也必定引入新的学派去中和他不喜欢的公羊之说。
要么是属于他们自己人,比公羊更加保守提倡礼制的榖梁。
要么是在魏相看来,本就是伪经,如今更被西安侯塞进去了他与杨恽、张敞等人作的新义理章句,充斥功利思想的歪理邪说《左传》。
“《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而《春秋》的正统,也只能有一个!”
魏相看着萧望之,面容肃然:“长倩,这时候哪还顾得上去救盖宽饶,清醒些,属于你的战争,开始了!”
……
“臣恽以为,山有猛兽,藜藿为之不采;国有忠臣,奸邪为之不起。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杨恽的奏疏还么写完,就被不请自来的张敞给打断了,他在旁边看了几眼后立刻劝道:“子幼,这奏疏写不得!你难道忘了太史令是如何获罪的?”
当然记得,遭李陵之祸,为李陵做解释,结果李陵真降了,触怒了孝武,遂将司马迁幽于缧绁,下了蚕室,遭受奇耻大辱。
“自然记得,但盖宽饶不过是说错了话,岂能与李陵相提并论,今上标榜仁德,不该因言获罪。”
杨恽的笔停了,他正在写为盖宽饶说话的上疏,想解释盖宽饶本心并无大逆不道之意,更没有让天子禅让退位的意思。
“哦?大汉不因言获罪,那颜异是怎么死的?”
颜异乃是汉武帝时的九卿,以廉洁正直著称,因反对白鹿皮币,被张汤定了腹诽罪而死。
天子想要谁死,何患无辞?更何况盖宽饶结结实实揭了皇帝逆鳞,他个人道德再高洁也没用了,这时候谁替他说话,谁就是同伙!这便是皇帝将此事下朝堂议论的原因啊。
“你这奏疏一上,非但会重蹈太史公覆辙,甚至会牵连他人。”
张敞极力劝阻杨恽,他知道杨恽与盖宽饶为友,但杨恽一直被认为是“西安侯之党羽”,任弘本就不在朝中,杨恽非要去掺和一脚,这是想要将地位敏感的骠骑将军也拖下水么?
杨恽却猜出来了:“子高,汝极力劝阻我去管此事,莫非是想坐视盖宽饶死,顺便乘着公羊春秋被陛下迁怒之际,让左传得以兴?”
学术要兴盛有两种路子,一是底层路线,先在地方上有教无类扩大影响,等桃李满天下后,官府再不待见,也不得不加以重视。
二是上层路线,依靠游说位高权重者,慢慢跻身朝堂,得到皇帝承认。
儒家之所以能在孝武时独尊,便是两条路都走通的结果。
任弘明明可以走前者,但却故意忍着,他先慢工出细活完善学术理论,使之自圆其说,又招收才干出众,能受他影响和控制的几个关门弟子,不急着扩大影响——任弘很清楚,若是倒逼皇帝,只会让刘询怀疑他的动机,让两人本就脆弱的关系更加恶化,他才不想询道呢。
左传一派等待跻身朝堂的机会,如今却因为盖宽饶的冲塔而忽然来临。张敞是有一丝窃喜的,却也明白,他们的敌人不止是公羊派,还有近年来天子也加以扶持的榖梁派——谁让榖梁那些亲亲尊尊的理论确实让刘询心动呢?他很需要一面”王道“的面纱。
左传在民间影响不大,能辨者数量也不如传承多年的公羊、榖梁。这其中,被西安侯拉进来的杨恽是得力干将之一,岂能牵涉进盖宽饶案?
但面对张敞“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建言,杨恽却大笑道:“子高的好意,我心领了,但盖宽饶与我性情相投,皆被视为狂生,《左传》有言,能与忠良,吉孰大焉!他今日有难,我不能置之不理。”
“子幼你……”
“西安侯会明白的。”
杨恽写完了奏疏上最后几个字:“恽之外祖父确实曾后悔过为李陵说话,可巫蛊之祸任安遭殃时,他还是义无反顾,设法救下了任氏孙儿。陛下也应知道杨恽性情,此事绝不会牵扯西安侯!”
说完便携奏疏而出,只剩下张敞暗暗跺脚,又差人去问,西安侯入武关了没?
而等到次日,张敞收到回复,说西安侯已近长安,颇为大喜时,却也从奔走相告的长安路人口中,得知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
“盖宽饶死了!”
“大鸿胪恽上书,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不愿辱于狱吏,竟引佩刀自刭于北阙下!”
……
北阙外多了一抹鲜艳的血时,西安侯的车队也风尘仆仆,来到了霸陵县白鹿原庄园外。
远处遮蔽成荫的葡萄架子,以及硕果累累的石榴树,是任氏庄园的标志,任弘不打算凹“圣贤”人设,可是过家门必入的。
“父亲!”
任白十三岁了,正牵着名叫青罗卜、白萝卜两匹小马在河边的苜蓿地边喂马,他已是个身材渐长的小侯爷,弓马娴熟。瞧见车队,立刻纵马奔来朝任弘挥手。
一同跌跌撞撞来相迎骠骑将军的除了小马外,还有任弘和瑶光前年生的一对双胞胎儿子,才两岁,路走得跌跌撞撞,在草地上走得很急,已满头白发的夏丁卯得紧紧跟着,如同老母鸡般伸出胳膊护着两位小君侯,将他们当成孙子带。
两个小肉团最后一左一右,抱住了任弘的腿。
“小左。”
“小右。”
这就是两个儿子的小名,任弘一手揽起一个,发现都重了不少,又听任白说,瑶光和女儿昭苏去长乐宫见太皇太后了。
任弘颔首听着,白鹿原庄园似乎一切如常,萝卜也在苜蓿地里懒洋洋吃着食物,这老家伙,连招呼都懒得跟他打一声。但任弘却意识到,他俩这五年悠闲生活,就快到头了。
在回长安的路上,关于自己的后半生要怎么过,任弘已做出了决定!
任弘将儿子交给夏丁卯,来到毛发依然光滑,但跟他一样膘肥身健的萝卜身边,梳它的马鬃,在其耳边笑道:
“老伙计,还跑得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