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红尘苦难消

  有人星夜入深宫,有人浴血举反旗,少年不惜心头热,老来匍匐叹寒膝。
  洪熙官看着满地的清兵尸首,细心聆听,循着心跳声前去补枪。
  直到再也不能从这些清兵身上听到心跳声,洪熙官才震了震手里的乌金枪,甩掉了上面的鲜血。
  不是虐杀,而是这一次的行动不能留活口,反正也将别人打倒了,给对方一个痛快才是君子所为。
  不然由着别人慢慢忍受留血致死冰寒凄冷的痛苦那才是不人道。
  此时朱红枚正守着囚车和戴着枷的囚犯一步不动,所有想拿囚犯来当人质做盾牌的清兵都被朱红枚劈翻在了三丈之外。
  远的直接就被朱红枚用铜钱镖收拾了,冲到近前的也用劲力将敌手震出去,制造了一片绝域,越线必死。
  还不得好死,全是筋骨被震到粉碎,脂肪都分离了出来,落地即燃。
  朱红枚是故意这么干的,这里有一百多女囚,她们没有丝毫反抗能力,不将清军震慑住,她跟洪熙官两人就算长了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收到消息时也来不及召集会众,只能轻身犯险了,这也是洪熙官久不动用的乌金枪都掏了出来的原因。
  等洪熙官的乌金枪将所有押送囚犯的清兵全数点了名,安全了,朱红权才开始用手里的蝴蝶刀斩开囚笼和枷锁。
  锵锵的斩击声,不断地在这片旷野里回荡,像打铁一样,让死寂一般的夜和囚犯们死寂的眼神又重获了生气。
  但马上又变得凄凉无比,这些女囚刚才吓坏了,行尸走肉一般,这会终于脱难,齐刷刷悲哭起来,伴着呼啸的山风呜咽,那情景,自认为铁石心肠的洪熙官都遭不住,朱红枚更是被勾带着红了眼。
  好不容易等她们缓过了劲,朱红枚才开始给女囚们疗伤。
  还有两个小女孩跟在朱红枚的屁股后面,给囚犯们包扎伤口递个刀针什么的。
  都不是新的创口,皆是在拷问和流放途中被长鞭抽出来的,伤口多数化了脓,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腥臭。
  两个小女孩还没有适应这种战地医疗,不断地吹着气抹着眼泪。
  但她们的心气很高,哪怕是哭着鼻子不断干呕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囚犯都是女眷,洪熙官也插不上手,他是医者父母心无所谓,可这年代的人接受不了,所以他也只能在战场上梭巡。
  将乌金枪在清兵的衣服上擦蹭了几下,血犹未冷,所以极易抹除,就跟清廷在中原大地上抹除汉文明一样。
  只要将人杀了,将书烧了,很快就没有什么人能记起老祖宗的硕硕华章。
  杀得够多,杀到汉人心中胆寒,再给出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大量的奴才就诞生了,还是群体性的。
  只要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哪怕不想当奴才,他们也会按手按脚压着你跪下,都不用正主来动手,这些自诩的帮闲比主子都卖力。
  他们的理由很多,不能乱了、不能破坏大一统了什么的,不一而足,总之非常的冠冕堂皇鞭辟入里。
  可真往源头找,问他们一句:“既然这样为什么你们的主子要用刀说话?也受着不好吗?”
  他们会瞬间又找出无数理由,总之不听他们的就是错的。
  但他们不会说出心声来,他们心里真正的想法是主子赏下的肉碎就这么点,给你分了他们就吃不饱。
  要么把你制服了让主子赏赐多点,要么把你干倒他们占去你那份。
  吴之荣就是这么想的,他真的是对清廷忠心耿耿吗?屁,他只是因为贪污犯了事,然后被拿问下狱。
  十几万两白银啊,杀头都是轻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事不是到清朝末期才有的。
  这时贪来的巨款起了作用,吴之荣上下打点,硬生生将死刑拖了六年,一直拖到了顺冶大赦才保住了命。
  小命是保住了,吴之荣也被革了知县的官职。
  没有了饭碗,也就失去了贪脏的渠道,从此就得吃瓜咽菜了。
  吴之荣可不想过这样的日了,他动了歪脑盘筋,怎么样戴罪立功重新抖起来呢?
  正好,吴之荣当知县的地方有个目盲的庄姓乡绅想邀名,买回了一份前人的遗稿,又请人编辑,弄出了《明书辑略》打算刊印。
  目盲乡绅也并不是有多么热爱明朝,他只是想模仿左丘明的故智,编一本史书出版,万一像《左传》一样赢得生前身后名呢。
  可好死不死的,《明书辑略》里加了一段崇祯朝和南明的传记,这就犯了清廷的忌讳。
  在清廷眼中,他们推翻了明朝,如何给明朝定论是他们的权力,闲杂人等不得置喙。
  随随便便就评论前朝,肯定不符合满清将前朝黑成炭的想法,就是对当朝的大不敬。
  吴之荣看到《明书辑略》后发现这是个机会,利用好他不但能立功,弄不好升官发财都不在话下。
  于是吴之荣就告发了,一直告到了鳌拜那里。
  当时鳌拜正想清除异己,与《明书辑略》能拐弯抹角拉上点边的官员正好是其他辅政大臣的党羽。
  于是鳌拜借机弄出了明史案,与《明书辑略》有关的人,或杀或充军,数百人连座。
  就连办案官员都不能幸免,他被人“不小心”送了一本书,发现时交出来也不行,理由是交晚了,心存叵测。
  吴之荣因此案不但恢复了原来的品级,还升了官,庄家的财产也被尽数赏赐予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