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浮华幕后 暗箱操作
得到太湖水寇疯狂涌入长江的信息之后。朝廷的密探立刻将这骇人的一幕如实地反应给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对此心知肚明,不过还是下了一道上喻,责问太湖管区的三州首领。
我同郑、石两人略加商量了一下后,由我出面三人联署上了一道奏章,解释说因为太湖水贼目前已经被我等团团包围,得不到给养,因此有一部分弃暗投明,经过我等坚持不懈的感化之后,顿觉往日罪孽深重,已有悔过向善之心,然草莽之气已经浓烈,忽听闻西南有事,于是自发地追随蜀王入川,以御外辱,有鉴此昭昭之心,臣等不敢阻拦,惟恐再生事端,反为不美,最后又附了一些吹捧文饰之辞。
“屁话——”太宗皇帝将我们的奏章看过之后扔到了一边儿,脸上的表情却是哭笑不得。
他自然知道这些水寇们的底细,也知道离开太湖的水寇们的大概数目,一万多人,算不得什么!假使淮阳王不带一兵一卒入蜀,那倒是很麻烦了,现在他总共带去的兵力不到两万人,对朝廷来说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威胁,可是对于稳定西南的局势,却是很有益处,这些人可都是淮阳王一手训练出来的嫡系部队,忠诚度自然高,战斗力也不会弱,用来威慑大理自是足够了!只是这道奏章也说得太离谱了,还什么坚持不懈的感化?真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不过对于朝野来说,这倒是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借口,否则的话,从长江上面浩浩荡荡经过的庞大船队,应该怎么样来解释呢?
太宗皇帝思来想去,觉得这个表面文章还是要做一做的,否则就没有那么完美了,于是吩咐道,“王继恩,拟旨!下一道褒奖的诏书,就说杨、郑、石等三人自下江南,能够时时以百姓社稷为念,忠于职守,颇有建树,朕心甚慰,特下旨褒奖,群臣应以之为楷模,报效国家。至于赏赐么,就先记着!”
“内臣遵旨。”王继恩连连答应道,就要下去拟旨。
“且慢——”太宗想了想,将准备离开的王继恩给叫住,补充了一句道,“这样吧,三个人都给加上四品轻车都尉,再给杨延昭加上一个两浙路安抚使的名号,叫他速速了结太湖之事!”
“是——”王继恩有些惊奇,但是却没有多问,领命拟旨去了。
太宗皇帝又将那奏章拿了起来,看一遍笑一遍,最后自语道,“虽然这三个人放到一起有些不知所谓,不过总的来说,只要杨延昭在的地方,局势总会变得好起来的!这样的人不用,又要用什么样的人呢?”
等到褒奖的圣旨传到苏州的时候,我的军火生产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目前的生产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居于一个低水平的比较蒙昧的程度,虽然当地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完备的地步,但是比起我的要求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大人,我们的冶炼规模,绝对是整个大宋第一了!”李若虚看着从炉子里面流出来的赤红铁水,被倒入模具压制成型后,不由得兴奋地说道。
“大宋第一有个屁用!”我不屑地说道,“我们现在充其量不过是将零散的铁匠们集中到了一起而已,离真正的规模化生产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真正的规模化生产?那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李若虚憧憬道。
“真正的规模化生产呀——”我的脑海里面立刻出现了一片宏大远大伟大的生产场景。无数的冶炼高炉拔地而起,通红的钢水在地沟里面纵横流动,高大锻压机械将那些尚未完全冷却的钢材压制成形,然后通过流水线传送到各种机床上,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成品半成品。
“唉——不知道要等到那一天呢!”我摇了摇头,还是回到了现实当中。
现在的情况是,只要能够将钢铁生产的质量提高,能够利用一些简单的机床来进行粗加工就很理想了。可恨我当时虽然也学习过有关钢铁生产的细节问题,只是时至今日,大部分的知识早已经还给了老师,能够想起来的,也只有一些粗浅的原理性的东西了,比如说降碳量去硫磷调硅锰的方法等等,不过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最难完成的就是这一项工作,所以经过我的指导后,基地的冶炼水准立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大宋的冶炼技术本来就已经比较完备了,象是依靠水力带动的风箱技术,和灌钢生产技术,都已经成为冶炼业的主流,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发展工艺简单、保证质量而成本较低的炼钢方法,我带来的先进生产知识就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在详细地了解了大宋现代冶炼钢铁的工艺之后,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最后很干脆地将平炉炼钢法画了一张示意图,并且注明了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就直接扔给了那些具有良好的钻研精神的工匠们。
平炉炼钢生产是利用平炉拱形炉顶反射原理,在高温作用下,对金属原料进行冶炼的生产过程。它使用耐火材料砌成形状像一座平顶房子似的炉子,由炉膛、炉头、上升道、沉渣室、蓄热室、换向阀、烟道、烟囱等组成。熔炼室的前墙有三五个炉门,后墙在炉底处有出钢口。炼制之时将生铁、废钢铁、石灰石、铁矿石及锰矿等从炉门装入炉内,利用燃料的燃烧火焰直接加热,提供熔炼过程所需要的热量,从而使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氧化,从钢液分离到炉渣中,浮在钢液面上,进而去除炉渣,得到钢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