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剧透 第64节

  宋文述知道,一般在打仗之前,朝廷要上下动员,想办法筹集粮草,征召士卒,分配兵械,光是那些士兵从集结到出发,就需要消耗不短的时间,往往第一波军队被派出去后,第二波第三波军队还没有集结完毕,不过这次东部谋逆,建平大军开拔得倒是十分轻松且迅疾——此刻距离西夷之战结束还没过去太久,中营这边依旧存在着强大的兵力储备,而且打赢了西夷那一战后,丹台两州许多豪强大户的家财被抄没,士卒们赏赐颇丰,也愿意为天子效命。
  王侍郎:“温谨明已然死于北苑当中,此事人所共知,东部那边,也只能骗骗不晓得内情之人。”向前一礼,“虽则如此,臣恳请陛下,派人迁温谨明后人至台州,以防两边互相串联。”
  温晏然:“此事不急。”扫了眼卢沅光,后者知机出列,汇报粮草的情况。
  之前皇帝给的病假非常及时,重新回到朝堂的卢沅光看着虽然还是瘦削了一些,精神倒还旺盛,而且她现在确实不如往日那般辛苦——天子既然没有亲上前线,肯定是在建平统管后勤事务,身为户部主官,卢沅光自然以皇帝马首是瞻,之后一番工作上的接触下来,不止早就心服口服的户部尚书,大部分户部官吏也都愈发佩服天子在算学上的造诣。
  要是让温晏然评价,这倒不是她有多厉害,完全是因为朝廷选拔人才过于看中经学造诣跟家世背景,导致一些人才的数学水平过分平庸,在拉低中枢算学水平平均线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实户部有卢沅光管理,工作效率还算出色,温晏然此前曾经一时兴起,跑去工部视察情况,然后顺口问了下当值的官吏手头上有些什么工作,平时负责哪些事物,被问到的那位官吏不卑不亢,特别坦然地表示,他也不晓得自己的工作内容。
  温晏然沉默片刻,深觉每日上班打卡对此人的时间跟朝廷的薪俸都是一种耽误,于是直接把那位官吏撵回家中放了长假。
  粮草问题确认完后,又有一位朝臣出列,先向前一礼,才郑重道:“臣听闻,如今聚集在东部之叛贼,多有泉陵侯旧部。”
  这件事情倒不令意外——毕竟玄阳子当时也是奉了温谨明之命前来建平,他的弟子跟泉陵侯部下相识也极为正常,要不是真的对温谨明以及她身边人熟悉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倒也不敢公然打出当前的旗帜。
  而且虽然崔氏褚氏陈氏等都投效了天子,却不代表泉陵侯身后的所有的势力都被温晏然顺利接手,昔日的皇四女根基深,旧交多,在南地经营多年,如今想要以那位殿下为借口聚集兵马的,或者是想为之报仇的,也大有人在。
  这件事已经在建平内广泛传开,大臣们无法也不敢隐瞒,一位侍御史主动出列,并呈上了一份奏折道:“东边那位叛贼正在大封官将,名单在此,还请陛下预览。”
  内侍用木盘接过侍御史手中奏折,走至阶前,由池仪将木盘接过,然后亲自托至天子面前,温晏然看了眼,为了营造声势,彰显东部那边才是朝廷正统,叛贼们以泉陵侯的名义大封特封,首先是平泰真人,他被尊为国师,同时被封作天威大将军,后面还有荡寇将军,镇威将军等等,中间还有一个叫做褚岁的,被封作军师将军。
  温晏然笑了下,让身边内侍把名单当众念了一遍。
  褚岁的名字刚一出口,之前作为族中俊才被举荐至朝堂的褚息面色一白,立时跪了下来。
  ——褚岁出身褚氏嫡脉,而她的母亲则来自崔氏旁支,等于跟两个家族都有关联,崔新静如今正在西夷为官,否则褚息边上多半还得多一个她来并排请罪。
  一滴冷汗从额头上滴落,名单上有亲族的名字已经令褚息恍然,而更令他无法自安的,是褚息当真不能确定那位族姐的立场。
  褚岁在北苑事件之前便被泉陵侯派到东部办事,事后也一直迟迟未曾归来,如今她突然出现在东边被封官的名单上,实在令褚息不能不多想。
  而且世家大族经常有两边下注的习惯,泉陵侯虽然亡故,可她的后人还在,假若以东部为据点的话,也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
  御座上,天子面色丝毫不动,态度和气得令人联想起继位当日将前七皇子温见恭斩杀于灵前的肃穆场景。
  温晏然当然面色不动,她其实也算挺勤勉了,除了政务跟经典史籍的研习外,也会抽点时间来研究谱系,然而大周世族间的关联千头万绪,时到今日,她也只是大略清楚那些较大的世家间的关联、与朝廷间的关系,至于褚岁本人是谁……除了从姓氏能看出来跟褚氏有关之外,其它信息都处在待填充的空白状态。
  她的目光从池仪跟张络两人身上轻轻扫过——很好,从表情的细微处判断,这两位都晓得褚岁是什么人。
  御座上没有声音传来,大臣们不敢细看天子神情,难以判断出这位天下至尊的心思,一时间战战兢兢,不敢多言。
  温晏然笑:“那个褚岁,又做了什么?”
  侍御史依靠着强大的职业道德勉强保持住站立的身形没有腿软,垂首回禀道:“此人……写了一篇檄文。”
  温晏然:“卿家既知檄文,那便劳烦你念上一遍。”
  侍御史的面色也有些发白,经过一番剧烈的心理斗争后,在“不听皇帝命令而死”跟“当众口出不敬之言而死”中,艰难地选择了顺从天子的选项。
  据东部所言,这篇檄文的作者便是昔日泉陵侯的亲信褚岁,文章开头先写明了时间地点发出檄文的人物,然后才进入正题,作为东部口中的伪帝,温晏然首当其冲,受到了檄文的重点抨击——
  “先帝九女温晏然,慢侮乾坤,矫作遗诏,窃大位而自尊,怀符玺以独专,阴有篡杀之谋,实无抚国之能……”
  读到这里时,侍御史几乎语不成句,等再念到“内宦当朝,朽木充殿”时,池张两人先一步跪下,袁言时跟宋文述也纷纷起立,准备请罪。
  温晏然微微摇头:“惑众之言而已,太傅、宋卿且安坐。”看一眼池张两人,笑,“你们也都起来。”然后向张络单独示意,“去扶一下褚卿。”
  骂完温晏然后,又开始从各个角度证明温谨明继位的正统性“泉陵侯温谨明,帝之爱女,假开府之权,摄南地之事,临危受命,受玺御极,仁德悯下,不求贤名,而贤名远播,是以英才列于府中,强兵聚于幕下,郡守县长皆开门以迎王师……”
  等侍御史念完“书传诸郡,使天下闻之”的结尾后,御座上的天子才向着褚息道:
  “依你所见,这篇檄文是褚岁的手笔吗?”
  褚息冷汗涔涔:“微臣不知。”
  温晏然颔首——那就是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目前单凭文章措辞风格无法直接判断出来。
  虽然被张络扶回座位上,褚息依旧坐立难安,他干脆摘了顶上冠带,再一次伏地道:“微臣……微臣居于嫌疑之地,依周律当自请归家,还望陛下允准。”
  第102章
  承州盘东郡横平县。
  此地乃是典无恶等人驻扎之地,墙高城深,兵马强壮,哪怕只看外观,也晓得此地被用心经营了很长一段时日。
  自从公开喊出了尊泉陵侯为天子的口号后,典无恶等人也就不再隐瞒行迹,大摇大摆地进驻到官衙当中,其中那个冒名顶替的“温谨明”当然也在这里,但此人颇有自知之明,知晓自己乃是冒名顶替之辈,自然不敢当真把身边人当下属对待,一应事物都委托给平泰真人这些玄阳子的徒弟处置,自己则老老实实地扮演傀儡的角色。
  内室之中。
  一位名叫庾高的幕僚道:“大将军,前方传来讯报,目前建平大军已驻扎在卢嘉城,不日或将东行。”
  典无恶语气谦冲:“典某在战事上素来平常,还请庾君为我分析一二。”
  庾高也不推脱,直接道:“依在下看,我等目前存在三重不利之处,首先,建平那边的兵卒大多经历过战阵,并非寻常新兵可比,而统兵之人又是一代名将,这是第一重。
  “其次,自从玄阳上师归天后,东地人心浮动,好些豪强大族的首脑大多没有定心,如今会投效我等,日后也未必会全力抵抗建平之师,这是第二重不利之处。
  “最后,咱们这边虽然兵马粮草都不缺,但力量分散,且大多驻守在横平附近,而建平大军已经集结成势,这是第三重不利之处。”
  话音方落,内室中不少人的脸色已经变得不那么好看起来,其实因为立场的缘故,庾高还剩下了一些话没说完,那就是温晏然还有大义的名分在身上,他们之所以能把人给忽悠住,实在是因为东边豪强太多,邬堡林立,等于是遍布着一大群国中之国,天然便不愿中枢过于强横,所以宁愿拥戴一个身份不清不楚的“泉陵侯”,也不肯承认新帝,然而这些说法在东地有用,到了中部,南部,北部乃至于西部,只怕就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庾高也是一位读书人,他当年曾受过玄阳子大恩,所以才立誓终身追随侍奉田东阳,又因为有些能耐在身上,所以往日间反倒比典无恶等弟子更受倚重,若以本心论,庾高其实不愿沦为贼寇,然而在听到玄阳子被燕小楼如屠鸡杀狗那般宰杀于董侯府邸的消息后,心中实在是愤恨不能平,这才下定决心,要随典无恶起事。
  其实孙无极等玄阳子的徒弟心下虽然有点不服气庾高一向受到重用,但典无恶却晓得对方是个有本事的人,所以谋反之后,倒肯摈弃往日嫌隙,多多听从他的意见。
  典无恶:“那依庾君所见,我等又当如何?”
  庾高回答:“大将军应当派身边具有威望的亲信去前线督战,这样一来,等战败后,才好及时收拢残卒。”
  典无恶默然片刻,才道:“在庾君看来,与陶贼交手后,我等一定会失败吗?”
  庾高点头又摇头:“单以一城一地的得失看,东部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与陶驾相提并论,然而纵观全局,将军也未必没有胜机。”
  典无恶:“愿闻其详。”
  庾高叹息:“这些日子,在下心中所思所想,都是建平那位小皇帝的行事风格。此人能平定台州,靠的不止是行军打仗的本事,也实在有些安定地方,理政治民的手段,虽然常有狠辣之事传闻,其实倒也不失仁厚之处。”
  内室中有人听到他夸奖温晏然,忍不住冷哼一声。
  典无恶却道:“论起知人之能,我不如庾君远矣。知己知彼,方是取胜之道,庾君能够揣度人心,对大局而言,又有什么不好呢?”
  庾高安静听完,随后行了一礼,才道:“多谢大将军信重。”接着道,“建平那位小皇帝所思极远,所以必然会考虑战胜后的安民问题。”
  温晏然一朝初期,中枢的人才储备经过厉帝的糟蹋,其实已经凋零得非常厉害,所以她登基后身边掣肘之人固然不多,但能用之人也实在没有几个。
  庾高恳切:“如此一来,小皇帝便只能选用本地大族来安抚东部。”
  其实在台州那边,温晏然也是这么做的,她虽然将任免权力收归中枢,也额外出台政策,安定当地夷族之心,并选其中的出色人才入太学。
  庾高:“既然卢嘉城已经丢失,后面挡无可挡,那干脆就放陶驾进来,熬过先期作战不利的阶段后,其人自然深入东部腹地,陶驾需要派兵留守关卡,身边的兵力便会被不断分散,咱们就可以趁机将他击溃。”
  典无恶:“若有援兵,又当如何?”
  庾高摇头:“当日建平小皇帝可以倾一国之力去平定西夷,然而今日却无法这般行事。”打开舆图,细细分析,“北地那边,须得防着当地豪强生事,所以宋南楼那股兵马是无法调动的……”
  话未说完,便被人开口打断:“可之前昏君不也把宋南楼调去台州了么?”
  庾高只觉嗓子干涩,顿了下才道:“那是因为有温循在。”
  当日温循名义上是后营中的将领,实际还得时不时带人马去靠北的地方拉练一二,以兵马之势加以震慑。
  庾高:“但现在小皇帝却无法继续这般行事。”看着内室中的其他人,道,“咱们既然打出了泉陵侯的名号,那她还能如往日那般放心南地吗?”
  西夷与东地不同,毕竟时代风气如此,不同出身背景的人在阵营上显得泾渭分明,像任飞鸿那样的人,整个天下都难找到第二个来,温晏然再怎么下狠手,都不必担心朝中官吏与西夷勾连,却得担心他们跟东部不清不楚。
  “还有西夷,才被打下没多久,夷人又一向没有信义,须得防着他们降而复叛,禁军那个叫钟知微的将军乃是小皇帝的心腹爱将,若非西夷不稳,不至于到现在还迟迟不调回,所以小皇帝手上能动用的,且被她信任的精兵有且只有一支,也就是中营那边的人马。”
  中营是禁军的储备兵马,而禁军本身,尚且需要守卫京城。
  庾高道:“等陶驾深入东部后,咱们便是靠拖的,也能将他拖垮——东部邬堡那样多,他既然深入其中,身后邬堡就算投降了,难道就不能接着叛乱吗,此人有兵力驻扎在每座城池当中吗?”向着典无恶一拜,“派人去保证土地失而不乱,兵卒败而不散,就是我为大将军献上的计策了。”
  典无恶点头,又向旁人道:“若是诸位没有异议,那就依照庾君的计策行事。”
  散会后,典无恶又留了庾高单独说了几句话,才放人出门,庾高仰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想到玄阳子待自己的恩德,忍不住长叹一声,拐去南边看望被软禁在此的褚岁。
  守卫低声回报:“那人已经开始吃饭了。”
  庾高停在门口没有进去,在这里,他已经能听见褚岁的声音从中传出。
  褚岁冷笑:“不劳你们继续用麦管硬灌,在下自己用饭便可,也无须担忧在下自尽——我若不活着,又怎么能等到尔等穷途末路的那一日!”
  庾高暗自叹息,他晓得褚岁很有些士族的脾气,先整理了下衣冠,这才走进去,道:“褚君。”
  褚岁并不理会。
  她有足够的理由不跟这位旧日的熟人搭话——当初准备返回老家之时,褚岁便是被庾高所扣下,才与家族音讯不通。
  庾高心中觉得泉陵侯未必能成事,于是留褚岁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先是动之以情,然后又诱之以利,发现对方当真不肯投效典无恶之后,才遽然翻脸,将她软禁起来,又找出褚岁往日的文章加以炮制,制作出了那篇檄文。
  他也不算完全骗人——文章当真是褚岁所制,只是并非一篇,而是许多篇的杂糅,作为一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褚岁担心自己主君需要当场作文时没有灵感,于是提前写好了泉陵侯的登基文,也写过檄文,其中“窃大位而自尊”几句,就出自她以前写的废稿,原本描述的乃是温见恭,只是对方没能被选定为继位人选,如今又已经身首异处,那篇文章自然便被褚岁抛诸脑后。
  庾高默然片刻,从袖中取出檄文,然后当着褚岁的面念了一遍,又道:“这篇文章如今已经在建平传扬开来,褚君当日也颇有才名,多有文章流传于外,依你之见,旁人能否看出那是你的文笔?”
  褚岁冷道:“此文细处如此生硬,若当真是我为天子所作,难道会半点不曾提及陛下的外家吗?”
  但凡用檄文骂人,能抓来做把柄的肯定得抓上一把,
  庾高顿了一下,道:“皇帝年纪小,往日又不曾上过学,恐怕不会注意这些,至于其他人,谁肯多言?”
  此话一出,褚岁顿时陷入沉默。
  她与外界音讯不通,得到的消息十分有限,并不清楚温晏然在传言中的形象,只觉得庾高所言颇有道理,而且在这个时候,越是往日与自家相善的南地士族,越是不会开口替他们说话,至于建平这边的官吏,自然更不肯惹祸上身。
  庾高则在心中想,传言这种那个小皇帝无所不能,连算术都那样厉害,倘若在文学上也有些造诣的话,也并不奇怪,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逼迫褚氏,只要皇帝最终选择对褚氏下手,南地大族人心必然不稳,他们就能从容行事。
  温晏然当时穿得太快,没深入研究支线攻略,并不清楚在部分剧情中,褚氏也会在泉陵侯身故后被旁的实力所接收,因为结局比较悲催,被玩家戏称,整个家族存在一个“百分百被冤杀或者吓到自尽”debuff。
  *
  褚息归家已有三日了。
  当日他辞官,天子自然出言挽留,家学渊源,知道想要获得君主的信任,就不要把自己摆在惹人嫌疑的地方,建州宋氏难道不算忠臣吗,之前西夷之战期间,因为宋南楼领兵在外,所以建平内的宋文述无论如何也不肯独揽朝政,直到皇帝安排了袁言时跟温惊梅与他共事,才战战兢兢地接过了任务。
  褚氏的如今的处境也跟当时的宋氏有些相仿,却还要糟糕得多。
  宋家立场没问题,但他们却曾经追随过温谨明——至少庾高有一件事是没有说错的,都是士族,大周的官吏确实存在投效东地的可能性,而且越是根深叶茂的人家,也存在两头下注的可能,其中褚氏的位置就显得极其尴尬。
  作为泉陵侯旧部,如果东边真的成功跟温谨明的后人接上头并拥立对方,那他们又怎么忍心与昔日少主相敌对呢?
  如果说其他士族被俘虏后还能投降,褚氏却不好如此,北苑之败后,他们已经投效过一回,就算温谨明的后人在事成后当真不计前嫌,他们难道好意思重新回归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