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越州问稻

  郭宋在琉球府巡视了三天,随即返回了泉州,又在泉州接见了来自周边各州的刺史和长史,这才乘船前往明州。
  他来泉州视察主要是考察林邑国水稻的推广情况以及琉球岛的开发进度。
  泉州新水稻留了一大批种子,去年开春给了福州、建州等地,去年入冬后不久,江南各州也派人去泉州购买了不少稻种,今年开春后播种了,郭宋也想去江南看看新稻种的播种情况。
  毕竟他最初的想法,就是把林邑国的稻种直接拿到江南去播种,只不过被去泉州截胡了。
  但泉州刺史蔡雍确实做得不错,全心播种好这批来之不易的稻种,让郭宋非常满意,就凭这份功劳,等江南试种成功后,郭宋便准备把蔡雍调入朝廷出任司农寺卿,在岭南两道、淮南道、淮西道、河南道、江南西道、剑南道以及山南道、荆襄等地全力推广这种两季水稻。
  船队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中航行,郭宋坐在窗前,注视着他昨天绘制的琉球岛全图,坐在对面的张雷一边喝茶,一边好奇地望着地图。
  郭宋端起茶盏笑问道:“师兄,你看看是否合理?”
  张雷一怔,“什么合理?”
  郭宋瞥了一眼地图,“我打算在琉球府先建五座县城,上面的三角标识便是我的选址,你看看选址是否合理?”
  张雷拾起地图,只见最北面一个,最南面一个,西海岸中部有三座,已经建好的北县就是中部三县中最上面的一个三角,但已经涂黑,表示已经完成。
  张雷挠挠头笑道:“你让我看选址,我又不是朝廷官员!”
  “无妨,你可以从商人的角度来判断是否合理。”
  “这样啊!那我来仔细看看。”
  张雷仔细看了五座县城的选址,踌躇半晌道:“地图上看不出来,不过既然都在海边,那应该都有海港,它们是对应福州、泉州和漳州吧!”
  “说得没错,我就是出于对应三州的考虑。”
  “我其实只有一个建议,或者说是损招,我们不是准备应募一些日本女子来琉球府做事吗?可以教她们汉语,相信她们都想留下,然后官府招募一些难娶妻的男子去琉球府,有财产有娘子,这些男人必然会欣然移民,过几年生儿育女,这样一来,琉球不就发展起来了?”
  郭宋哈哈笑了起来,竖起大拇指赞道:“这一招很高明,也很实用,回头我给潘相国说说,琉球经略府要想办法,不要整天讲空道理,那样拉不来移民。”
  ..........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明州,也就是今年宁波,郭宋在明州港下了船,带着两千名随船亲卫骑兵向越州而去。
  在泉州的买种子名单中,没有明州,但有越州,越州买了三千斗稻种,郭宋非常想知道,能在泉州长势喜人的种子能否在江南也茁壮成长。
  郭宋抵达越州州治会稽县,越州刺史季敏和长史李硕出城十里迎接晋王殿下到来。
  官道两边都是郁郁葱葱的稻田,郭宋兴致盎然,指着两边稻田问道:“这些水稻可是从泉州买来的稻种?”
  季敏连忙道:“回禀殿下,这里的稻子不是,它们还是以前的稻种,从泉州买来的稻种,我们把它种在官田内,位于城南,这种外来的稻种农民不会冒险,都是官田先种,成功了才能推广。”
  “原来如此,那官田的新稻种长势如何?”
  “回禀殿下,新稻种长势还不错,明显比传统水稻长得更快,事实上,我们已经收割一季了,亩产比传统水稻增加了三成,大家都看在眼里,明年我估计大家都要种了。”
  “大家都算过帐?”
  “都明白呢!冬小麦加上水稻,三百斤小麦加七百多斤水稻,一年产量一千斤,但新稻种亩产近一千斤,一年两季就是两千斤,翻一倍啊!明年微臣还很担心稻种够不够分配?”
  郭宋欣然笑道:“我们现在去看看!”
  “殿下一路辛苦,先去休息吧!明天一早微臣陪同殿下前去视察。”
  郭宋淡淡道:“还是先去看一看吧!”
  张雷低声对季敏道:“殿下来江南,就是为了看这种水稻长势。”
  季敏恍然,连忙催马上前道:“卑职给殿下带路!”
  这种水稻种植推广事关重大,郭宋就怕地方官为了迎合自己而弄虚作假,他不会让越州地方官府多一晚上的准备时间。
  浩浩荡荡的队伍转道向城南方向而去.......
  越州的官田都集中在会稽县城南,和北方相比,数量不是很多,这也和越州的长期社会稳定有关,官田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战乱、疫病导致出现大量无主之地,最后成为官府所有,而江南一带社会长期稳定,土地代代相传,官田只有减少没有增加,所以官田只有数千亩。
  越州去泉州购买的稻种都种到官田内,五月份已经收了一季,现在是第二季。
  郭宋沿着田埂而行,不时弯腰细看水稻长势,确实要比之前城东看到水稻快不少,估计九月中下旬就可以收获了。
  “咦!”
  郭宋忽然发现水稻中居然没有养鱼。
  他回头笑问道:“泉州的水稻田里都养了小鱼,这边我怎么没有看见?”
  “这个......”
  季敏无法回答,回头向负责官田的官员望去,责问道:“稻田里怎么没有养鱼?”
  这名官员吓得战战兢兢道:“回禀殿下,回禀使君,一般情况下是养鱼的,因为这是外来种子,卑职不知道养鱼对它会不会有不利影响,所以养得很少,只在十几亩田里养,不在这边,在前面一片稻田。”
  郭宋点点头,认可官员的做法,“你比较谨慎,这是对的,摸索着种稻子,多做对比试验,确实是正确且合理的措施。”
  季敏松了口气,连忙躬身道:“多谢殿下认可!”
  众人又走了一段路,郭宋见一名老农在不远处的稻田里劳作,便高声问道:“老丈在做什么?”
  老人不认识刺史,他见一群官员在问他,便用蹩脚的官话回答道:“回这位大人的话,小人在拔除杂草!”
  “这种稻子怎么样?”郭宋又问道。
  “还不错,它长得快,产量高,我觉得是好东西,一年能种两季水稻啊!以后不用再种小麦了。”
  “没有缺点吗?”郭宋又笑问道。
  老者挠挠头,半晌道:“听说不太好吃,反正我没有吃过,不过好不好吃也不重要,产量高就行了。”
  郭宋笑了笑,又问刺史季敏道:“季使君吃过吗?”
  “微臣吃过一碗,口感确实不如从前的水稻好,但正如这位老丈所言,好不好吃不重要,产量高就行!”
  停一下,季敏又补充道:“微臣只拿出很少一部分给官员们试吃,其他大部分都留着,明年分发给农民们种植。”
  “打算如何分发?”郭宋问道。
  “微臣考虑秋收后开始登记,确定明年要种水稻的人家,然后平均分给每家,第二年分过稻种的人家就不给了,前三年微臣都决定无偿赠送,不增加乡亲们买稻种的负担,但以后就要适当收钱,价格和正常稻种一样。”
  郭宋欣然道:“整个新稻推广完成后,写一份详细的报告给政事堂。”
  “微臣遵令!”
  郭宋走了几步,忽然想起一事,又问道:“你们种这种新稻,泉州有没有派人指导你们?”
  “有的!”
  季敏连忙道:“他们的指导很重要,要不然我们不知道播种时间,还有细节什么的。”
  “把人叫上来,我问一问他。”
  季敏回头吩咐一声,不多时,负责官田的官员带着一名干瘦老者匆匆走来,干瘦老者跪下给郭宋磕头行大礼,“小民苗五叩见晋王殿下!”
  “老丈请起吧!”
  老者站起身,垂手站在一旁,郭宋问道:“这稻子你一直在种吗?”
  “是的,第一年泉州种植小民便参加了。”
  “那你觉得越州种稻和泉州种稻有区别吗?”
  老者想了想道:“回禀殿下,还是有一点细微的区别,泉州光热更足,长得比这里还要快一点。”
  “那你认为淮河以北可以种植这种水稻吗?”郭宋主要关心中原地区能否种这种双季稻。
  “小民不敢肯定,要尝试才知道,不过小民是徐州人,小民觉得淮南恐怕是种这种水稻的极限,淮北温度不够,恐怕种两季水稻时间上来不及。”
  郭宋点点头,“你说得对,现在让你回答,有点强人所难了,明年烦请老者再去家乡徐州试种一年。”
  郭宋又对季敏道:“这件事你负责安排!”
  “微臣遵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