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欢送皇帝

  到了勤政殿,便见天启皇帝端坐,似乎一直盼着张静一来。
  待见到了张静一,天启皇帝的脸色才缓和下来。
  张静一上前,行了礼,才道:“陛下召臣来,不知何事?”
  天启皇帝道:“朕在议事,你在旁听听。”
  张静一点头。
  黄立极则立即说出了自己的担忧:“陛下,现在不只是京城,还有江南,投奔归德的士民越来越多,可见归德那边,已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圣地。臣听说,现在京城专门有人,相约去归德的,数百上千人聚一起,随后出发,抵达归德之后安顿。信王在归德,也大量的安置士民,这归德府,现在已经是完全另一番景象了。”
  天启皇帝冷着脸道:“那又如何?”
  黄立极道:“臣有些话,本不该说,可到了如今,却是不吐不快了。”
  叹了口气之后,黄立极只好道:“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照着这样下去,归德府政绩卓著,又有许多贤人聚集,百姓们都称归德大治。这些年来,天下灾难频繁,流寇四起,辽东又征伐不断,天下士民,心中的忧虑可想而知。现如今陛下突然要加税,已经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而归德府那边,却听说采取的举措是让利于民,所谓民富则国富,信王殿下,甚至还专门写了一份治民十疏,不知陛下可看过吗?治民者,一曰:勤,二曰:仁,三曰……”
  天启皇帝摆手道:“捡重要的说。”
  于是黄立极便又道:“信王在归德,每一个举措,从重教化,到轻徭赋,再到修兵戈、礼贤下士诸如此类,都深得人心。臣说这些,并非是说陛下不如信王贤明,而是害怕长此以往,人心思变……所以……眼下臣有两策。”
  虽然黄立极的话已经十分小心翼翼了,害怕触怒天启皇帝,可实际上,这一次他真是担忧了,照这样下去,人心尽失,可怎么得了?
  天启皇帝抚案,其实他是明白人,黄立极胆小谨慎,一般情况之下,他虽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却极少这样旗帜鲜明的,除非……黄立极当真感觉到了危险。
  于是天启皇帝态度温和起来,道:“卿家但说无妨。”
  黄立极道:“其一,立即召回信王……”
  说到这里,他左右看了一眼,在这里的人,只有天启皇帝、魏忠贤和孙承宗还有张静一。
  在黄立极心目中,这些人,虽然孙承宗未必和他政见相和,可至少有一点,孙承宗是君子,不会背后说他的坏话,于是大起了胆子:“召至京城之后,立即圈禁信王,不得让他出府半步。”
  天启皇帝听罢,面上没有表情,只是道:“这下策呢?”
  “下策便是朝廷效仿归德府,也只好轻民徭,减税赋,让利于民,如若不然……臣恐……”
  还不等黄立极把接下来的话说完,天启皇帝便道:“让朕学归德府?减了赋税,你们吃什么,辽东怎么办?朝廷没有税源,该会是什么样子?”
  面对天启皇帝的呵斥,黄立极道:“与税赋相比,人心才最是关键啊,倘若人人都倾慕信王殿下,陛下想想看,这将是多大的灾难。”
  天启皇帝冷哼一声,目光一转,却是看向孙承宗道:“孙师傅怎么看待呢?”
  孙承宗叹道:“早知如此,确实不该让信王就藩……只是这二策,都有弊病,臣倒以为,朝廷还是先稳住观望再说。”
  天启皇帝心里烦躁,便又问魏忠贤:“魏卿家呢?”
  魏忠贤冷然道:“这些投奔信王之人,都是反贼,他们明面上是支持信王,实则却是宣泄对陛下的不满。奴婢以为,厂卫緹骑,该将这些统统拿下,对为首之人,格杀勿论。”
  天启皇帝便看向了张静一道:“张卿,你来说说看。”
  他对其他人的话不置可否,最后问到了张静一,想来是对这些策略都不认可。
  张静一想了想,才道:“臣只一句话,今日在此的君臣,都是国家的栋梁,所以今日所议的乃是机密,那么臣就畅所欲言了,敢问陛下,陛下认为归德府这样的做法,是对是错?”
  天启皇帝皱眉道:“朕只是觉得……这些举措不切实际。”
  “这就是了。”张静一道:“既然陛下都认为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呢?”
  这倒是将所有人都问住了。
  于是张静一接着道:“现在的问题,是天下的士民,都说归德府实行了仁政,都抨击朝政。为何会如此?臣其实并不知人心如何,臣这个人,不重人心,只重结果!因为历来人心都是浮动的,今日骂陛下的人,明日可能夸奖陛下,今日夸赞陛下的人,明日可能对陛下痛恨无比。若是只看一时人心,那么朝廷便什么事都不必做了。眼下这归德府风头正劲,它到底是什么样,是否如读书人所说的那样好,又是否如京城的百姓所想象的那般,是首善之地。其实很简单,去看一看就可以了,不去看,只凭着道听途说,又有什么用?”
  “黄公说朝廷可以效仿归德府,其实黄公的本意,臣是知道。不过是黄公信了坊间的言论,认为归德府可能当真成了首善之地!若是当真如此,臣以为,朝廷当然要学。难道陛下和今日在坐之人,哪一个不希望天下大治吗?可问题就在于,它到底好还是不好,单凭人言,朝廷就改弦更张,这不妥。那么……不如陛下召百官,亲去归德府看看,这一看……就什么都知道了。若是当真好,臣也建议陛下效仿,可若不好,也可以正视听。”
  天启皇帝诧异地道:“朕去归德府?”
  “不可。”魏忠贤立即道:“奴婢觉得陛下去归德府,十分不安全,那信王殿下当初……”
  对呀,信王之前是有黑历史的。
  天启皇帝便看着黄立极和孙承宗道:“两位卿家意下如何呢?”
  黄立极皱眉,他当然觉得这事……有些荒唐,可细细一想,朝廷若是真要改变国策,不亲自去看看,陛下怎么会信服?
  而且……百官们应该对此,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阻力。
  黄立极甚至相信,这朝中百官,只怕有不少人,都乐见其成,希望陛下去归德,跟着信王好好‘学学’。
  孙承宗却道:“陛下,河南流寇四起,只怕……”
  天启皇帝满不在乎地道:“这奏报之中,不是说归德府早已破贼了七次,流寇早已遁逃了吗?”
  说着,天启皇帝看向张静一:“张卿所言,不是没有道理,不看一看,如何知道好与不好呢?既然如此,那么朕就去看一看,明日廷议……”
  说到这里,天启皇帝看了黄立极一眼,接着道:“朕就不参加了,就由黄公去宣读这份旨意,看看百官的态度。”
  这绝对是一件大事。
  因为这不是平日里的私访,而是正儿八经的巡游,那么皇帝不但要带着百官,还要带着大量的军马,以及仪仗出发。
  虽然归德府距离京城其实并不算远,而且是一马平川,可其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却是不少的。
  历朝历代,对于这种事都十分反感,认为皇帝巡视天下,浪费了大量的民脂民膏,给百姓带来巨大的负担。
  所以天启皇帝还是需要让人知会百官,先观察一下百官的动向。
  不过,很明显……天启皇帝的担心是多余的。
  次日廷议,百官们的态度居然十分鲜明,纷纷赞同,甚至有人激动地道:“陛下有此心,是国家的福气。”
  很明显……有人认为这是皇帝向归德府学习经验的先兆,那归德府的施政措施,据闻以仁政为主,所谓仁义远播,天下归心。
  若是朝廷也这般做,就再好不过了。
  虽有几个大臣表示了反对,可这反对的声音,却很快便隐入了人潮之中。
  掀不起风浪来。
  于是皇帝下旨,巡归德府,敕命百官陪同,又布置了留守的人员。
  除此之外,又命勇士营,东林军校,以及厂卫万余人随扈陪同。
  一时之间,京城之中倒是热闹起来。
  等到天启皇帝选了吉日出发,却发现齐化门外头,早就等了无数的士民,士民们赶着车马,携家带口,早早在此等待。
  天启皇帝的车驾抵达齐化门的时候,见此情此景,不禁愣住了。
  他召了张静一来问:“张卿,这些人……何故在此,莫非是欢送朕吗?”
  张静一没想到……自己是巡行钦点的陪驾大臣之一,主要的职责……是他妈的给天启皇帝驾车。
  当然……理论上来说,皇帝巡行,驾车的职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心腹的心腹,才有资格。
  因为所谓的驾车,本质并不是真的去赶车,赶车自是有专门的车夫,张静一其实就等于是陪在车夫这儿,随时保卫皇帝的安全而已。
  可是这个驾车的工作,实在是传出去太不好听了。
  我张静一也是要面子的,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