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外派

  在一顿丰盛的宴会之后,王恬的调动,就以最快的速度走完了一切程序。
  王恬也在会议记录时,便调整好了心态。
  甚至觉得无论是谁能去了,都是大明受益。再说,凭借一份报告,就能青云直上的故事,在大明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人才辈出的今天,一份报告算啥?
  本职工作而已,让给他而已又何妨?
  他一把年纪了,凭借这点东西,能获得多少好处?
  他如何能够想到,有些人信奉的是,做人不狠,地位不稳,绝不信有人愿意吃哑巴亏,必然要一棍子把人打至谷底。
  “到了高丽好好干!”科长略显得意的将调令放在王恬的案头,轻轻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因为这事总参内部的岗位调动,王恬甚至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就算是他越级申诉,这个档口,大家也都以为他心生胆怯,贪恋京师的繁华,不肯去东夷贫苦之地。
  一天之内,经历了心血被上司偷盗,又近乎发配似得被赶去高丽,王恬已经连怎么生气都忘了。
  “卑职请假回去收拾行李,好赶上今日去天津卫的马车。”王恬懒得跟他动口舌,便直言道。
  “此番你去高丽,仍然是陆军的参谋,不能坠了我总参的身份。”科长取出凭证,递了过来,“这是总参给你准备好的马车,回去收拾好东西,就赶紧出发吧。”
  你丫事情做的倒是漂亮。
  王恬咧嘴笑着,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他接过凭证,心中暗道:这是我应得的,倒也不用谢你。
  “你去了之后,要事事回禀,监督地方将领不要乱来。”上尉说得理所当然,好像是一次寻常的工作调动。
  “是。”王恬行礼而退,连头都没回。
  王恬的父亲是个商贩,虽然很是辛苦,甚至经常风餐露宿,但确实能赚取不少的银两,大明帝国从万历年间开始,民间的经济越发活跃,其实不种地,只要有本事的人,收获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也是王恬年幼时,便能走科举之路的原因。除此之外,王恬的老爹还花费了很多钱在古董上,因为这位老板不觉得,大明会乱多久,尤其是当时大明已经出现了徐梁这样的救世主,他觉得乱世很快就会终结,到时候国家会迎来鼎盛,到时候古董又可以大把赚钱。
  但是他一死,房屋的古董立刻被懂行的债主们搜刮一空,还是看在多年的交情上,不去计较这些赝品。
  至于王老板收罗的到底是不是赝品,已经成了悬案。好在王恬留下的两件纪念品是百分之百的真品——那方石砚是王恬站在父亲身边看着石匠雕出来的;还有一柄木剑,做工拙劣,是王老板亲自给儿子做着玩的。
  因为这东西确实值不了几个钱,但是对王恬来说,却非常有价值。
  王恬回到宿舍之后,取出床下的藤箱——这是最后一件与父亲有关的物事了。他将自己的笔墨纸砚、木剑、换洗的军装,以及入学后用津贴购买的藏书,统统装进箱子,一只手提了起来,感觉到里面东西晃了一团。
  “王少尉,出差去么?”
  王恬走出宿舍,看到了扫院子的老刘。老刘主动朝他打了招呼,露出一口浓茶浸染出来的黄牙,笑得十分灿烂。
  王恬回以一笑,点了点头。
  “单身在外要保重,去青楼要换便装,可别偷偷养外宅……听说五军都察院抓了好几个了。”老刘大咧咧地笑说,丝毫没有因为地位悬殊而有所畏惧。
  当然,在老刘看来,自己也是吃皇粮的,而且还管着这个院子的钥匙呢!比这帮小年轻起码要逍遥自在的多。
  王恬苦笑,朝老刘招了招手,提着箱子大步朝外走去。
  直到登上马车,王恬才感觉到心中有根丝弦,发出“嘣”地一声轻响,断了。
  徐梁治国四年四月,王恬搭乘的军舰抵达济州岛。
  在岛上度过了两天无所事事地休息之后,王恬接到命令,从济州岛前往对马岛向提督高丽军务总兵官魏鹰少将报道。
  王恬很庆幸自己不晕船,一路到了对马岛,迎接自己的只是个高丽列兵,说汉语的时候就像是嘴里含着一块石头。这是驻外军官的优越性,即便只是个少尉,也配有侍从兵。
  用魏鹰的话来说:高丽士兵还不如一双军靴值钱!
  “我自己提吧,箱子不重。”王恬推开了朴正南的手,上了马车,道:“如果军门没有安排,我想先入住宿舍,并且沐浴。”
  朴正南行了个军礼,发出一个单音节的字,王恬竟然听不出这是汉语还是高丽话。
  对马岛的宗家虽然对李朝称臣,但本质上还是个东瀛大名。王恬坐在马车上,看着狭窄道路两旁的和式房屋,只觉得低矮得不可思议。即便以他并不高大的身形,也要小心别撞了屋檐。
  因为马车上挂有红底金龙旗,岛上的东瀛居民和高丽商人每见马车驶过,就要紧挨着墙边跪下,将头深深埋下去,竟没一个人敢抬头看。
  我朝国威竟能如此……
  王恬心中感叹,却又有些不忍。
  即便是在大明,百姓也不用如此谨慎守礼。
  “这里有书肆么?”王恬突然发问道:“书,肆。卖书的地方。”
  朴正南能够选为明军军官的侍从兵,已经是汉语听说读写都合格的人了,当然知道书肆是什么。不过在这座岛上,却还真的没有书肆。
  但是有个地方肯定有书。
  王恬对自己侍从兵的理解能力十分遗憾。他需要的是卖书的地方,好买点话本之类的闲杂书打发时间,然而朴正南竟然将他带到了对马藩藩主的城堡里。
  这座三层楼的天守阁就如同一个大的望楼,孤独地立在城中。墙基是由乱石堆砌,虽然不甚美观,看起来还算坚固。
  王恬站在天守阁门外,看到朴正南与守门的对马藩足轻说着自己不懂的话,隐隐有些不太妙的感觉。
  朴正南的交涉过程十分顺利,足轻在返回阁中不一会便又出来了,表示藩主愿意接见这位明国军官。
  王恬听了朴正南的回报,隐隐中觉得这不符合礼数。自己是来向魏鹰将军报道的,怎么可以在报道之前拜访其他人?更何况这人还是外邦藩主。如今大明在对马到底还是客人,见了此地地主又该用何等礼节?
  “我只是想看书而言,你竟然自说自话给我惹了这么大的麻烦?”王恬有些头痛,如果不进去的话,恐怕会被人误会是来消遣人的。
  朴正南不能理解这句话意思,更不知道有什么麻烦可言。在他看来,大明就是这个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任何人都应该听从大明的指令。作为大明的军官,王恬自然可以代表大明在这片土地上行使权威,见见那个藩主有什么关系?
  两人正僵持间,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和尚已经从天守阁出来,径直走向王恬,躬身行礼,自我介绍道:“贫僧是稻田贺然,奉命出来迎接明国武官阁下。”
  对马藩负责日朝贸易,在釜山还建有倭馆,是以其国内许多人都会高丽语,以及稍许汉语。相对于朴正南的汉语水平,稻田贺然的汉话起码能让王恬听懂。
  王恬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还礼,道:“请转告令上,我只是想借阅书籍,并不敢打扰令上。会见一事,是在下没有说清楚。”
  稻田贺然有些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道:“上官客气了,并不打扰。我家主公十分喜欢与忠勇无双的明国武官一叙啊。”
  关键是我不喜欢啊!
  王恬到底还是年轻,尤其是受到了尊老的教育影响,不知道该如何强硬回绝这个颇为慈善的老和尚。
  “那就请带路吧。”王恬硬着头皮说道,心中暗道:看来回去就得写一篇报告了。唉,如果上面不知道此事,我写了报告就是徒增烦恼;如果上面知道,我却没写,又要被传唤聆讯。真是一桩大麻烦啊。
  王恬忍不住抬起右手抓了抓后脑发痒的头皮,只觉得头发发油,已经多日没有好好洗澡了。
  贺然引领着王恬进了天守阁,时不时停下来鞠躬指路,每个路口都必要谦让一番,让王恬对东瀛的礼教程度颇为意外。在他原本的认识里,东瀛只勉强算是“国家”,比蛮夷之邦强些罢了。
  如今的对马藩藩主宗义白是初代藩主宗义智的长男,已经年过五旬,颇显老态。这些日子来,他时常考虑对马藩的前途。
  作为东瀛列岛的屏障,对马岛早在蒙元入寇时就感受到了身为“屏障”的痛苦,这也是宗义白对明军的到来选择了妥协政策。
  好歹明军并没有大举入寇,驻扎在对马岛的明军绝大部分其实是人畜无害的高丽兵。
  听说有一位年轻的明国武官求见借书,宗义白心血来潮,想与这位武官谈谈,看看明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当王恬站在宗义白面前的时候,宗义白有些诧异,因为这位武官实在是太过年轻了。
  “贵官是以何技用于王事?”宗义白努力用文言问道,经由学问僧稻田贺然翻译给王恬。
  王恬有些意外,这种问答颇有古风。
  貌似在里经常能够看到类似的问题。
  自从华夏有了科举之后,谁还会问这种问题?
  “在下毕业于武学,因此见用。”王恬简单答道。
  宗义白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武学了。因为武学的存在,他甚至对大明的教育体系也下了一番功夫,赠送了许多礼物给驻在对马的明军军官,只为了了解大明推行教育的真相。
  作为一个世袭的国主、藩主,宗义白真的很难理解竟然有人能够不凭出身,单纯因为学识才能而获得任用。
  “像贵官这样的俊杰,大明有多少呢?”宗义白又问道。
  王恬听了翻译,笑道:“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少尉,军官中最低一等。如我一般的人,每年都有数千人入伍。”
  帝国军事大学每年的招生量已经接三千,四个年级总共万余人。每年合格的毕业生只会比三千更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宗义白吓了一跳,别说是军官,就是每年三千新兵补充部队都是一桩了不得大事啊。他想起父亲曾经说起文禄庆长之战,当年最先与高丽沟通的是临济宗高僧景辙玄苏,也就是这位稻田贺然的师父。当时玄苏和尚可是像高丽国王请求“借道伐明”,因为高丽不同意,这才有了文禄高丽之役。
  当时如果高丽同意了呢?恐怕十数万大军都在大明被彻底歼灭吧。
  宗义白觉得额头冒汗。
  王恬不想在这里久留,直接道:“在下本是想找些书籍阅读,恐怕是侍从误会了。今日得见藩主,实在有缘,不过也不能太过叨扰,就此告辞了。”说罢起身就要走。
  贺然连忙挽留道:“宗家的确有不少珍本藏书以觞贵官。贵官何必如此急着要走?”
  “今日刚到贵地,还要向军中报道,请容在下改日再来拜访。”王恬这回是铁了心要走,起身行了一礼,已经夺门而出。
  宗义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望向贺然。
  贺然无奈道:“真是太失礼了。”
  宗义白叹了口气,道:“派人送送吧。大师,我很担心明国的动向啊。唐语说:来者不善。恐怕说的就是他们吧。”
  贺然沉默片刻,道:“主公,明国的不善,对我们而言却是一件好事。”
  “哦?请大师明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