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沉迷

  午后,方山津西,税关附近的交易市场内,各交易大厅里,无数的买卖双方正在讨价还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携带货物过关的人,在交易市场里有一个临时摊位,他们以卖主的身份,在此“守株待兔”,与进入市场、寻求进货的买主进行交易。
  这种交易为一对一的讨价还价,也是最常见的交易方式。
  若价格谈不拢,议价的潜在买主离开,再有人经过,若对货物感兴趣,于是新一轮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开始。
  而交易市场里,有好几种交易制度,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实行的是“竞价交易”,以激烈的价格竞争,刺激着买主和卖主的心脏。
  一处大厅外,滞留建康的湘州商贾毕隽,听着厅内那声嘶力竭的喊声,看着手中的资料,眉头紧锁。
  如今是九月十日,本来此时他应该已回到家乡,和亲朋好友共度九九重阳节。
  但是数月前他来到建康后,恰逢建康实行新税制,陆续实施了许多新制度,他和许多行商一样,发现其中颇有蹊跷,不由自主留下来,要好好琢磨一番。
  毕隽让堂弟毕庆带着在建康购买的货物返回湘州,自己则与许多湘州老乡一道,成日里蹲在东西二津的交易市场里,研究新制度下的各种交易规则。
  其中的“竞价交易”,是他们,以及无数商贾研究的重点。
  研究来研究去,研究者们不知不觉沉迷其中。
  所谓的竞价交易,其实没什么特别之处,做买卖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竞价”,但交易市场里的竞价交易分很多方式。
  其一,经有信誉的驵侩,对过关的货物进行“定品”,然后,将这些货物集中起来,一个个进行“竞拍”,由一群买家对各个货物进行叫价。
  价高者得货物。
  其二,经过“定品”的货物,由一群买家开价,但只开价一次:价格写在纸上,然后由主持者公布,价高者得货物。
  这两种竞价方式很常见,以买卖双方的关系而言,是一对多,即一个货物(卖主),对多个买主。
  只不过卖主不叫价,而是买主相互竞价而已。
  交易市场的竞价交易,又有另一种方式,为多对多。
  即多个同类货物(卖主),对多个买主。
  在交易主持者的主持下,买主对货物开价,开价会变,卖主也对自己的货物开价,不是一口价,而是根据买主们的开价,调整自己货物的售价。
  这种竞价交易中,买卖双方博弈,而买主之间、卖主之间也在博弈,所有人都在竞价。
  当然,具体操作,是由交易市场提供场所、“主持人”,并制定规则,维持交易秩序,并确保交易的最终完成。
  交易时,买卖双方不得直接开价,而是要通过名为“经纪”或“交易员”的驵侩,来实现“讨价还价”。
  可以说,这种交易方式极其刺激,若操作得当,买卖双方均可以获取比正常交易方式更大的利润。
  但不适用于所有类型货物的交易,只有那些价格波动大的货物,才能在这种竞价交易之中,将利润最大化。
  即便如此,适用于竞价交易的货物有很多,建康作为一国之都,户数进三十万户的大都会,每日产生巨大的需求,使得各地货物云集。
  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必然会有形形色色的货物在东西二津附近的交易市场里销售、集散,每日都产生巨大的交易额。
  其中,竞价交易本身,就产生了新的盈利方式,那就是在交易市场里不停转卖货物,只要处理得当,一样可以赚大钱。
  即在吃透各种交易规则的前提下,备好充足资金,不需要奔波外地进货、贩卖,只需要守在建康的交易市场里,不停地参与竞价交易来转卖货物,就能实现可观的盈利。
  如此一来,既省去了行商的奔波之苦,也避免了坐贾因为货源而受制于人的烦恼。
  毕隽悟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留在建康,好好琢磨一下各种交易规则,等熟悉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发财大计了。
  悟到这点的人很多,因为正常商贾都能很轻易看出其中蕴含的商机,所以,聚集在交易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做买卖,也在学着做新的买卖。
  学着学着,沉迷其中。
  而交易市场为了更好的“营业”,特地编制、销售“说明书”,对交易市场的各种交易、征税规则进行详细介绍。
  尤其针对各类竞价交易,着墨较多。
  最复杂的“多对多”竞价交易,因为规则颇多,又要举例加以说明,方便读者理解,故而交易市场特地编制单独的一本“说明书”。
  是一“本”,而不是一“卷”。
  将一张张纸用细线装订成“册”,也就是装订成“本”,翻阅起来颇为方便。
  旁人见毕隽手中的这本“说明书”,颇为羡慕:这书,即便是佣书人传抄的手抄书,售价也不低呀!
  毕隽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仔细看着,越看越觉得有把握。
  交易规则虽然有些复杂,但只要弄清楚并熟练掌握,其实也不算什么,“多对多”的竞价,其实还是看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以及对各种价格的掌握。
  这种博弈,很考验临场应变,因为竞价交易的竞争必然激烈,人不太可能冷静思考。
  加上交易场所的嘈杂环境,人无法从容思考,所以,越有“急智”,胜算越高。
  看了一会,毕隽收起书,思考起来。
  竞价交易想要顺利实施,需要许多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对货物的精准“定品”。
  定品就是定品级,一如给人定乡品那样,交易市场的驵侩们,会仔细鉴定货物成色,辨别好坏,把货物分为九品,然后进行竞价交易。
  参与竞价的买家,事前是无法对所开价货物进行品质鉴定的,所以,交易市场对货物的“定品”是否获得买主们的认可,十分重要。
  其二,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额十分巨大,涉及大量且琐碎的各类交易,那么,这些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以物易物或钱货交割,实行起来非常耗时间和精力。
  要想让交易市场保持巨大的交易额,并且流畅的运转下去,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办法,其实自古以来就有,那就是让有信誉的人来给交易做信用担保。
  用信誉来担保,最终交易双方能拿到钱和货,如此一来,就能省下大量的中间流转环节,方便做买卖。
  一旦交易出问题,担保人会负责赔偿损失。
  建康的交易市场,就有这样的人或商家,用过硬的信誉来担保。
  担保在交易市场里进行的各种交易,以及货物在不同人之间的各种转手,可以在纸面上进行。
  最后交割的时候,最终买主和卖主都能凭借交易单,拿到钱或者货。
  担保人(担保商)还担保交易市场对货物的定品,一旦买主拿到货,发现实际情况有出入,可以申请“仲裁”。
  仲裁结果若是货物的定品低于实际成色,信用担保人会进行赔偿。
  毕隽仔细打听过,且交易市场也广泛宣传,在交易市场为货物定品的驵侩,多有建康城里有名豪商的掌柜或者老手(兼职)。
  而为交易市场的交易过程以及货物定品进行信用担保的人,要么来自商誉极佳的豪商,要么是那些信誉极佳的大寺庙。
  这些人或豪商、大寺庙,都能通过为交易市场的货物定品,以及提供信用担保,根据交易额,获取不菲的利润。
  再加上主持、参与竞价交易的驵侩也有“提成”,所以,新税制实行数月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新制度的好处。
  发现只要参与、适应这个新制度,所有人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公开的秩序下,体面的赚大钱。
  而官府不需要巧立名目来征收各种杂税,就能从这新税制里获取远超往日的商税,还不会激起民怨,可谓皆大欢喜。
  所以,当交易市场“开业”后,大户们开始适应新规矩,尝试掌握新的游戏规则,并渐渐沉迷其中。
  人们预想之中的各种闹事、冲击事件,并未出现。
  那些因为新税制实行而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大户们,在反抗无用之后,惊觉只要适应这套制度、掌握规则之后,可以通过这套制度,获取比往日更多好处。
  于是,反对的声音虽然还有,但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毕隽觉得,比起刚开始严格征收关津税时,那些大户们声嘶力竭般的呼喊,现在的喊声,更像是反抗不能后,半推半就的呻吟。
  宛若家境优渥的女郎,被一个突然闯入庄园的贼人连带家产一道强占,沦为小妾。
  悲痛欲绝之下,女郎没胆寻死,又无法反抗。
  却惊觉对方居然年轻英俊,才艺出众,且出身名门,家中良田千顷,累世官宦,长辈多有在朝为官者,门生故吏遍天下。
  所以,既然木已成舟,就不如从了对方,哪怕只是做妾。
  娘家人有了这层关系,鸡犬升天,自己每日伺候潇洒郎君,也快意非常。
  只不过碍于脸面,每次被郎君推倒之际,女郎便半推半就,喊上几声罢了。
  毕隽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交易市场,忽然冒出个疑问:
  朝廷调彭城公回京城任职,到底是让彭城公回来监税,还是回来经营产业、货殖生利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