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开工典礼
速食面和火腿肠经过半个月的试产,运行非常的顺利,新的工人也都适应了各自的岗位。
村委会的班子重新调整,各个企业的人员配备齐全,新招收的工人全部上岗。
韩屯村新工厂的开工典礼定在12月31号,作为向1984年的新年献礼。
这次的开工典礼,规模特别的大,地县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全区的公社书记,全部参加会议,与会人员达到了五百多人。
洪城县两办和张集公社的同志,提前两天就来到韩屯村,帮助准备会议。会议还有参观新石庄纺纱厂、张集公社滩区新建的内容。
韩屯的几个厂子,大门上都系上了红绸缎。
韩屯村的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会场就设在韩屯村委会的四楼大会议室里,整个的四层楼,全部装修成一个大会议室,能坐上千人。会议室是斜坡形的,前面的主席台,高出地面一米半。
主席台的后面,有个小型的休息室,是领导小息的地方,小会议室直通主席台侧门。
会议室的过道里,摆放着醒目的指示牌,各县各单位的位置一目了然。
赵芳她们十二人,是会议的接待员,这也是她们第一次正式上场,每人都有自己的具体接待任务。
十二个人全部穿着织锦缎的唐装袄,下身是黑色的健美裤,脖子上是大红的长围巾。所有人的辫子都打乱了,悠悠给她们每人梳了个花苞头,特别的精神。
九点的会议,不到八点就有来的,他们都是洪城县的临近县,路程比较近。
与会人员在县里集合后,统一坐带棚的大卡车参加会议。他们下车就开始跺脚,现在的天气,零下十几度,滴水成冰,在大卡车后车斗里坐上俩小时,脚都冻麻了。
进入办公楼的大厅,就感觉到热气扑面而来,温度得比外面高出二十多度,令人特别的舒服。这还是考虑到与会人员穿的厚,特意把室温调到了十八度。
平时,韩屯村的室温都在二十度以上,供暖用的就是工厂里的废热水,循环利用成本很小。
签到处就设在大厅里,签到后由专门的接待员带着,坐电梯上四楼会议室,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韩屯村委会,大厅里安装了两个大电梯,每个电梯承载量十八人,五六十人来回两次就全都上去了。
主席台的底幕,也是投影机的大布幕,正在播放专题片《红旗下前进的韩屯村》。在专题片中,特意提到了“一碗面吃出的灵感”,还是播放的“老骡子”的原话。
这投影机是悠悠从后世拿过来的,不过打着震宇公司的牌子,说是进口的投影机,竟然没一个怀疑的,效果比现在的彩电都清晰。
专题片半个小时,从八点开始就滚动播放,来人不论从哪里开始观看,只要看半个小时,总能看完整。
八点五十的时候,所有人都到齐了,领导在主席台就坐。这次的会议,地区党政主要领导都来了,各县的一二把手也到了,规格算是最高的了。
韩玉林和韩援朝爷俩,这次都坐到了主席台上,韩援朝作为地委主抓经济的副书记,主持召开了会议。
会下的同志这时才反应过来,他就是专题片上“一碗面吃出灵感”的那位书记。
领导的讲话都非常简洁,会议半个小时就结束了,开始现场参观。
赵芳她们十二人,分别带着自己负责接待的人员,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讲解。万事开头难,开头还有些紧张,一会的工夫她们就适应了。
参观过程中,她们不用一直讲,中间的停顿时间,来人总会有这种问题,来回的问答之间,她们的紧张心理就消除了。
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也笑着应对:“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等我问过领导,再给您答复。”
这是赵芳在小靳庄学来的招数,还真是好用,各种问题都能应付。
地县两级领导,联手把火腿肠厂和速食面厂大门上的红布揭了下来,长长的鞭炮还是二爷点燃的,厂门口的大喇叭里喜庆的唢呐声响起,现场气氛热闹极了。
来韩屯卖粮和卖猪的人们,看到这么多的大干部,全都自觉的排齐队形,唯恐影响领导走路。
韩屯村的所有工厂,都是封闭式生产,就连二爷的麦芽糖厂,挪到速食面厂后,也设计成了封闭式的。这样的生产环境,令山本和他的团队,万分的满意。
这些工厂设计时,都有专门的观察通道,也可以作为参观通道。工厂内都是二十六度的恒温设计,工人在车间里穿工作服正合适。
韩屯村的自动化生产,令所有的与会人员感到震惊。看专题片时,他们还在哪里怀疑,啥高级机器,能值四千万元。亲眼看到了,都感到不可思议,国外的科技竟然发展到如此高的地步。
特别是看到屠宰车间时,更是一片的惊呼声,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进去只活猪,出来就成了倒挂着的白条猪。
当听到这条生产线,每天的宰杀量是一千头时,大伙更加的感到不可思议。
每个县都有肉联厂,三百多个工人,每天才宰杀五百多头猪。这一条生产线,宰一千头猪才用了三十个工人。
面条厂的自动化设备,更加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十多个人一个小时能生产一吨的面条,这是什么概念啊。
再也没人怀疑韩屯村买的机器贵了,好几个县粮食局的同志,都抢着问接待员,你们村这面条机是在哪里买的,到底花了多少钱。
这个问题十二个接待员还真的知道,不过听说面条机是从外国进口的,这些人全都懵了,自己没有外汇啊。
他们羡慕的说:“你们村的机遇真好,住着个合资企业的董事长。现在这年头,外汇比黄金都好使。”
通过这次会议,村里人对悠悠姥姥,更加的敬重了。直到这时,大伙才知道这个年代外汇是多么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