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火腿肠

  悠悠的千亩仓储园内,方便面库房就占了一个区域,各种各样的方便面,达上千种之多。
  后世的悠悠非常喜欢方便面,明知是垃圾食品,可总是抵挡不住那种特殊香味的诱惑,几乎每晚都泡加火腿肠的桶面做宵夜。
  方便面的味道太浓郁了,穿过来后,悠悠不仅没敢拿出来过,就连在仓储园里,也不敢吃泡面,怕把味道带过来。
  唉,那令人又爱又恨的浓郁的味道。后世的空调火车上,就严禁吃泡面。动车和高铁,候车室内也不准吃。
  悠悠还没从方便面中回过神,又听韩援朝问姥姥:“姑,您再帮着问下做火腿肠的机器。我吃着火腿肠,和咱们生产的粉肚差不多,形状和咱们的熏肠相似,不过味道是真好。
  火腿肠二两一根,一个人吃份量刚好。用塑料肠包装,携带和食用都方便,关键是火腿肠的保质期长,半年的保质期比粉肚长了一倍。价格可就高多了,二两一根卖到了一块钱。”
  粉肚是用肉食厂里的碎肉加工的,由于添加了淀粉,价格比午餐肉便宜多了,一块钱一斤。
  听韩援朝说火腿肠二两买一块钱,韩屯村的人全都来了兴致。速食面的效益高,可大伙都没见过。粉肚和熏肠大伙都熟悉,关键是利润太诱人了。
  “援朝,火腿肠价格怎高,好卖不?”
  “别说一块了,咱就五毛一根往外卖,也是好利。”
  “人家外国人就是能,咱会做粉肚还会做熏肠,就没人想到把粉肚装到肠里卖。”
  “援朝,你托王主任帮咱们村里买几箱方便面和火腿肠,咱们大伙都尝尝。”
  悠悠真想从自己的商城里拿出两箱方便面和火腿肠,让大伙吃个过瘾。心里再冲动,绝对不敢付诸行动。
  自己的商场里,火腿肠比方便面更多,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火腿肠最先起源于欧美,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
  1986年,在一个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一套岛国火腿肠生产样机引起了春都肉联厂代表的浓厚兴趣。正是这套被他们买走的机械设备,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根火腿肠。
  1987年华国第一根火腿肠在春都诞生。从此,中原大地掀起了火腿肠销售的热潮,发展成了中国肉制品市场的主导产业之一。
  火腿肠产量占整个肉制品产量的三分之一,华国人每年要吃掉几百亿根的香肠。
  东北、华北人最爱火腿肠,北方的市场明显好于南方,所以国内火腿肠生产量较大的企业多半集中在中原、鲁中两省,占到全国总量的80%以上。
  对火腿肠有段经典描述:
  泡面的最佳搭档
  炒饭的亲密基友
  鸡蛋灌饼的灵魂伴侣
  …
  火腿肠自出道以来
  一直靠着朴实百搭香味浓
  和没钱也能整点肉的群众路线
  笼络了大批馋鬼的心
  援朝舅舅吃过之后,就对方便面和火腿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说,地委办的同志更是吃上了瘾。
  韩玉林问儿子:“援朝,咱国内有生产火腿肠的不?”
  “没有!我专门问过有关的部门,国内还没有生产火腿肠的厂家,关键是没有机器。可在欧美和岛国,火腿肠是人们的常用肉食品,非常普及。
  我知道的情况就这些,让俺姑找大卫和建业打听一下,他俩一个英国,一个美国,应该更清楚。”
  在这资讯封闭的年代,韩援朝能了解到这些情况,也着实不易。
  听援朝说国内没有做火腿肠的机器,韩道伟转头就找悠悠姥姥:“秀芹姑,还得您费心帮咱们村买这两种机器,不管价格多高咱都买。”
  韩玉臣跟着说:“村里钱不够咱们大伙兑,就是不盖楼也得先把机器买回来。”
  二爷大力支持:“玉臣这话我同意,回村我给大伙说,把这挣钱的机器买回来,以后多高的楼咱都盖得起。”
  “老骡子”也说:“以前俺家种四十亩地,住的也是泥坯房。现在能住上混转的房子,俺就心满意足了。”
  石庙那俩队长也跟着表态:“秀芹妹子,你也别怕我们拿不出钱,俺们这俩队的群众,就爱跟韩屯学,你们能兑俺们也能兑。
  盖房子不难,咱有现成的砖瓦和梁檩,村台垫好了,几天的工夫就能盖起来。”
  悠悠姥姥对他们说:“兑钱的事往后说,先让我把事情打听清楚了。”
  大伙依然沉浸在方便面和火腿肠的超高利润中,围着韩道伟让他算计做火腿肠能挣多少钱。
  韩援朝的信息给大伙带来了歧义,其实火腿肠和粉是肚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食品工程里,火腿肠是一种被称为“乳化肉”的体系。它的关键是把脂肪打成细小的颗粒,然后均匀分布在整个肠内。所以,单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出它里面的脂肪。
  为了让这些脂肪均匀分散,就要把瘦肉中的蛋白质提取出来,作为乳化剂去稳定“磨碎”的脂肪颗粒。形成了火腿肠特有的质感。
  火腿肠的口感,就取决于这种胶状结构的强度。肥肉有助于保留只能在脂肪中稳定存在的维生素以及香味物质。瘦肉增加胶状结构强度,吃起来口感好。
  粉肚只是简单的把碎肉和淀粉搅拌在一起,高温杀菌制作成熟食,二者味道有相似之处,但口感绝对不一样。
  李专员看着兴奋的大伙,对韩援朝说:“援朝,我算是知道这俩村发展快的原因了,班子团结群众心齐。
  咱们出来看房子,结果都找到了自己的致富门路,这次参观算是双丰收,收获巨大。
  回去咱俩就给地委汇报,首先把这俩村的村台面积定下来,趁着民工还没回去,给他们把工厂的地基垫起来。”
  洪城县委的同志感激的说:“李书记,还是您考虑的远,像这样大规模的组织民工不易,特别是大型的机器,咱们县里也没有,垫村台离了这两样,还真是不行。”
  张集公社跟来的是一名副书记,他动情的说:“韩书记和李专员,都是张集公社的老领导,这俩村能发展起来,多亏了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