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舆论攻势】

  简陋的北大学生宿舍。
  潘永桢冲躺在床上看书的谢兴尧大喊:“长毛,快去上课了!”
  “上课?”谢兴尧扶了扶眼镜,迷糊道,“不是都停课了吗?”
  潘永桢哭笑不得:“快走吧。你这个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连咱们学校复课都不知道。”
  谢兴尧这才揣着书下床,问道:“今天上什么课?”
  “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去教室就知道了。”潘永桢对着小镜子,整理了一阵头发才出门。
  住宿舍的都是穷学生,像谢兴尧就是四川射洪人,揣着些钱千里迢迢来北大读书。他是去年入学的,非常倒霉,大一刚开学就遇到北大停课,好不容易读到大二,这尼玛又停课了。
  历史上,这几年的北大几乎没出啥名人,因为隔三差五就来一次停课风波。
  就拿谢兴尧来说,堂堂的北大高才生,毕业以后只能去中学教书。后来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才慢慢成为大学老师,混了十多年靠写学术著作出名,终于成为著名的史学家。
  二人出门直奔教学楼,半路上碰到几个不认识的学生。
  对方拦住问道:“同学,农科的教室怎么走?”
  “那边,你一路问过去就知道,”潘永桢好奇道,“你们不是北大的学生?”
  对方笑着回答说:“我们是农大的。”
  潘永桢提醒道:“农科教员就两三个,停课之后早走完了,你们过去旁听也找不到人。”
  “那怎么办?”对方有些无奈。
  潘永桢热情好客,邀请道:“去我们史学系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把历史当评书听也是好的。”
  对方只能苦笑,有人羡慕地说:“你们北大有个好校长,还能号召自行复课。我们农大就惨了,只能待在学校里傻等,鬼知道那个李石曾什么时候来北平。”
  几人结伴来到教室,却发现里面已经坐满。
  讲台上站着的是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他笑呵呵地问:“那些是北大学生?”
  结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举手,剩下的全是其他几所公立大学来旁听的。
  “我也不知你们的学问进度,就从最基础的讲起,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朱希祖无奈地说。
  复课是复课,但教学已经完全乱套了。由于老师不够,很可能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坐在同一间教室。
  老师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选些浅显知识来讲,课后再根据不同情况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文科还好些,理工科可就难了。
  谢兴尧站在教室角落里,根本没听老师讲什么,自顾自地看从图书馆借来的著作。
  直到中午,众人来到学校食堂,发现里头卖的食物非常糟糕:发黄的糙米饭,夹着麦麸的窝窝头,菜是腌白菜,汤是白水汤……
  不管是高级教授、普通助教,还是学校的底层职工,全都排着队领饭吃。
  谢兴尧甚至看到他的四川老乡吴虞教授,正捧着个麦麸窝窝头啃得欢实。这老爷子已经五十六岁了,民国时候的人保养没那么好,也不怕被窝窝头磕掉两颗牙。
  不知何时,突然进来一群记者,对着饭菜疯狂拍照。
  拍完照后又来采访,逮着个穿着寒酸的教授问:“你们怎么吃这些东西?”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那教授苦笑道,“我身兼北大、北师大、女师大、农大四所学校的教授,可现在连妻儿都养不起。从民国十年以来,政府一共欠我44个月的薪水,总计1万2千多元。最离谱的时候,四所大学同时欠薪,别人都说我教书一场、四大皆空。上个月我儿子生病,连住院费都是借的,我就想问问国民政府,到底什么时候发工资?”
  记者又问:“既然五米度日,为何还要教书?”
  “你说为什么教书?不教书这国家还有救吗?”教授气愤地说。
  记者们先后又采访了学生和职工,最后甚至跑去那些穷困的教授家中,尽捡那些家徒四壁的拍照。
  第二天早晨,多家报纸集体发力,纷纷对北平的国立大学教育情况进行报道。
  办报纸的一个个都消息精通,知道中央政府是不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的,这事闹得再大也不会惹怒当局。
  在报纸刊载的照片上,好些知名教授家徒四壁,状况令人惨不忍睹。不仅如此,还有停课学生在街头游荡的照片,全都表现出茫然的表情。
  报纸上还说,周赫煊跟其他一些家境宽裕的老师,纷纷捐钱支持复课。但这些钱不敢一下子用完,因为不知道李石曾什么时候能解决问题,所以钱都是省着用来购买粮食,每天免费提供给老师们。
  《大公报》用了两个专版来进行深度报道,采访了九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把平津教育界的乱象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周赫煊甚至在社论当中,指名道姓地骂李石曾:“设立北平大学区且不说,把国立九校强行合并,简直就是拍屁股想出来的馊主意。李石曾先生你到底想干什么?为何留在南京迟迟不动身北上?你是国立九校的校长,你是北平大学区的院长,平津两地成千上万的学生,都是你争权夺利的筹码吗?”
  这次的大新闻策划已久,北方报纸铺天盖地的报道教育问题。国立九校的乱象只是个开始,接着河北、热河两省的数百所国立高中、初中和小学,那里的老师和基层教育官员也纷纷加入,联系报纸痛斥李石曾的荒唐改革。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内容,实质上是重视大学教育,忽视基础教育。但重视的没重视起来,被忽视的群体更加心里不平衡,他把整个北方教育界都得罪完了。
  这一系列报道犹如惊雷般,在北方引起巨大轰动。大多数普通百姓,还是首次知道如今的教育现状,不管是文人学者还是名流士绅,不管是新派还是保守派,全都加入讨伐李石曾的行列。
  中国是教育大国,从秦汉时期开始,教育就早已深入人心,就连要饭的叫花子都知道读书可贵。
  李石曾这次是引起了全民公怒。
  这些报道很快传到南方,想给常凯申找麻烦的汪兆铭,以及想要取缔大学区制度的常凯申嫡系,居然不约而同的进行推波助澜。
  《申报》以《如此教育》为标题,痛心疾首地进行跟踪报道,并且号召民众给平津两地的老师们捐款。
  正在苦心筹集教育经费的李石曾,瞬间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不得不提前启程前往北平,收拾眼下的混乱局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