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4章两条腿走路

  “朕有意推广之!”
  皇帝沉声说道。
  随即,皇帝将小麦的优势一一述说,而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可以一年两收,冬小麦的重要性。
  而在此时,粟米,虽然种植了上千年,但其一直是春种秋收,耗费的时间接近一年。
  春小麦与冬小麦配合,几乎是缩短了一半的时间,虽然农民不得闲,但却给予了朝廷更多的钱粮。
  光是凭借这一点,就足以说服陶谷认可小麦了。
  当然,小麦不如粟米的,就是口感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小麦当做杂粮,价格不及粟米的一半。
  如此,百姓们自然热衷于种植粟米,而嫌弃小麦。
  陶谷自然知晓这些,他颇为热情道:“据微臣所知,民间的磨坊已经大规模产生,虽然没有水磨那般便利,但用骡子,驴等牲畜,也能带动。”
  “没错!”皇帝点点头,说道:“据我所知,小麦磨成粉,成为面粉,无论是蒸饼(馒头),还是馒头(包子),味道都是极好的,不比粟米差。”
  说着,皇帝看了一眼低声哀嚎的两个少年,让张万把他们带下去,这才说道:“朕已经让人从河南府进行推广,其水利颇多,建立的水磨自然多,百姓们倒是颇为愿意,累些能多赚些粮食,也是值得的。”
  “所以,您是想让老臣,在河北府,推行小麦?”
  陶谷拍着胸脯,说道:“这般利国利民的好事,老臣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
  皇帝点点头,让其坐下,上茶,随即轻声笑道:“推广起来,倒是不难,一般而言,小麦与粟米,都得脱壳,但,河南府推行开来,乃是应允了,不脱壳也收。”
  “换句话来说,朝廷这是让利给百姓啊!”
  小麦的脱壳出粉率,基本上在八成左右,而古代,无论是粟米,还是稻米,缴纳的赋税,就是得脱壳的。
  也就是说,大唐十税一,实际上是八税一,或者七税一,对于百姓们来说,依旧是重担。
  不过,好处在于,除了转运使司,没有其他人收税,也没有其他的杂税,比之以往,更是轻松了数倍。
  陶谷闻言,点头赞叹。
  虽然看上去让利了两成,但一旦普及到府,假若河南府夏税两百万石,那直接损失,就是四十万石,普及到全国。
  年入六千万石粮食,可以说直接没了一千两百万石。
  也幸好,南方的产粮大府,几乎都种植水稻,只有北方才有机会种小麦。
  “前所未有,前所未有——”
  陶谷忍不住地赞叹道,止不住地夸赞明君,如此大的让利,简直是不可想象。
  唐末以来的乱世之中,哪个朝廷不是绞尽脑汁地收刮钱财,像如今这般让利的,反而是闻所未闻。
  “圣君啊——”陶谷忍不住拜下。
  “快快请起!”
  皇帝连忙搀起,心中格外的满意。
  看上去,他让利了,让了两成。
  但实际上,他确实在做大蛋糕,只要小麦普及到北方,产粮不说翻一倍,哪怕是半翻,就足以让朝廷赋税大增。
  做了好事,得了名声,而且还获得了实利,这才是李嘉想要做的原因。
  一个冬小麦,就足以了。
  多一茬收成,就多一道赋税,即使让步了,也不碍事。
  而且,李嘉可以说,也是为后代留下一个后手。
  等到后期,朝廷赋税不够时,改成收面粉,税收起码得涨了两三成,多了几百万石的收入。
  “有此良策,微臣以为,自然是毫无阻碍!”
  陶谷喘了口气,面目舒放,笑着说道:“河北府正好可以普及,如此,也算是利国利民。”
  “只是不知,陛下为何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各府,岂不是更应该普及?”
  “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皇帝笑了,总算说到关键了,他忍不住地说道:“前几天,洛阳府尹李怀恩给我上了一道奏疏,言语的是洛阳人口之事。”
  “他说,洛阳的人口,数年来,翻了两三倍,如今已经达到了八十万,若是再不控制,恐怕漕运自东而西,大部分的船只,只是为了粮食。”
  “到时候,朝廷对于边患,乱民,灾害等,皆不在意,唯一所盼的,就是东粮自来。”
  “漕运之事,稍有差错,就会是天翻地覆的大动静。”
  说着,皇帝不由得看了一眼陶谷,说道:“朕一想到未来这般景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听到皇帝这般言语,陶谷直接说道:“陛下所言,可是说的永济渠?”
  “没错!”皇帝赞叹道:“永济渠,自幽州,沧州而入洛阳,如今多有堵塞,但仍旧是一条可以利用的沟渠。”
  “河北府以及北都,沃野千里,良田万顷,作为粮仓,再适合不过,只要将堵塞的永济渠贯通,到时候河北之粮,就可直入洛阳。”
  “洛阳城,也能两条腿走路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隋唐大运河的存在,让河北府的粮食,可以顺利的到达洛阳,这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而陶谷的任务,就是经营河北,疏通运河,从而让洛阳多一条粮道,商道。
  因为通济渠,汴梁就这般繁华,而如果加上永济渠,那洛阳不得起飞了啊!
  一番交心后,皇帝画了下大饼:“不及两三载,政事堂必有你的一席之地!”
  陶谷闻言,浑身战栗,这才是他念兹在兹的事情啊,他竭尽全力,说道:“老臣必然不辜负陛下期望!”
  随即,陶谷昂首挺胸而去,精神抖擞,充沛至极。
  皇帝笑了笑,然后看到了那摆放行刑后的两条长椅,略微还撒着点血迹。
  “将这两个收拾起来,给我放在上书房,让那些皇子们瞧瞧,长长记性!”
  “喏——”
  李嘉从皇子又想到了自己的妹妹,长公主李薇儿,心头就是一阵烦躁。
  十三岁了,是时候订婚,然后十六岁嫁出去,让皇宫早日清静一些。
  自己的皇室淑女培养计划,都被这个捣蛋鬼给破坏了,真是太让他难受了。
  “必须得嫁出去才行!”
  皇帝坚定地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