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无相分第九
【原文】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佛陀!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捨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我已得阿那含果?』」
「不会的,佛陀!为什么?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称为阿那含。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着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须菩提!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不会的,佛陀!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佛陀!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但我并没有执着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讚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注释】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须陀洹:
华语「入流」,声闻四果中之初果。有三种义:一、入流,谓初入圣流也;二、逆流,谓逆生死之暴流也;三、预流,谓得预圣人之流也。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
斯陀含:
华语「一往来」。声闻第二果。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也。此位除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证得之。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又名「薄淫怒痴」。
阿那含:
华语「不来」或「不还」,声闻第三果。谓不再来,或不再还于欲界也。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断第七、八品思惑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
阿罗汉:
华语「无学」,声闻第四果。谓断尽三界烦恼,究竟真理无法可学。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贼也;二、应供,谓道高德重,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三、不生,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
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界、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证得之。当未断尽时为向,已断尽则具六神通,入无学位(前三果皆为有学位)尚须进趣修学也),所事已办(即断见、思惑之事已办),不受后有(未来的果报或后世的心身,曰后有),称为阿罗汉道。
*前三果,都叫作「果」,为什么到阿罗汉,不称为「果」而称作「道」?因为前面三果罗汉还有学位;就是还要修学,还未达到最高境界。而无学位的第四果阿罗汉,已证到般若、无为的真理。他这个「道」已与「觉道」、「佛道」相近了,所以不用「果」来说。
无诤三昧:
梵文ara?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samadhih,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繫生死矣。
第一离欲阿罗汉:
此专指须菩提尊者,因为须菩提是发愿修「无诤三昧」的罗汉,为人中第一,亦为阿罗汉中第一,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乐阿兰那行者:
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