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无君之时

  第七十五章 无君之时
  在如何对付高昌一带的“『奸』商”的问题上,郑渭与杨定国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杨定国主张强硬,要以严厉的举措打击这些“不法商人”,他认为此举不但能够以最小代价顺利解决中部地区的粮价问题,而且能够对以后所有企图扰『乱』粮价的“『奸』商”起到吓阻作用。
  郑渭则担心这样做会对天策政权的律法精神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但是这个层面上的论述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虚”,郑渭说破了嘴皮子杨定国也无法接受。
  这位杨国老只是道:“好,就算你说的都对,我只问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高昌目前粮价的混『乱』,根本在于官府以及比较能按官府指挥办事的存粮大族(如郑家)都在去年冬天耗费掉了太多的存谷,实力大削,以至于无法左右整个粮食市场的行情。
  要解决这个问题,务本之法,莫过于从别的地方调粮过去。而当下天策境内还有大量余粮的地方,一个是宁远,一个是凉州,刚好是位于东西两极。大西北的陆路交通有其特殊『性』,即州与州之间的距离极大,而且道路不好走。从凉州到高昌的陆路,差不多和杭州到北京那般遥远,且凉高之间又没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这样的距离要靠人力畜力来运输像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发生在北庭的战争,唐军的补给基本上都来自龟兹至肃州一线,再往东的甘凉兰也有军粮西输,不过是输至瓜沙二州,以阶梯方式填补瓜沙因粮草北运而出现的缺口,饶是如此旅途消耗仍然极其庞大。而要从凉州直接运粮到高昌去,考虑到中途的消耗,那么非得准备三倍以上的粮食不可,这个消耗以凉州如今的存粮也消耗不起。宁远那边的情况也类似。
  另外就是采取“就食”政策,即不运粮食,而让人跑到有多余存粮的地方就食,这个方案相对来说可行得多,然而也有很多问题。首先这样大规模而且长距离的人口迁徙仍然是很耗费粮食的,其次大规模的军民迁徙还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因宁远那边如今必须全力支持西线的战事,所以这些人便只能迁到凉州来,从高昌到凉州的距离,这样距离的就食相当于是从河北一直跑到浙江——中国历史上都从来没有当政者主持过这种“就食”。
  (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就食是临州就食,再麻烦一点就是临省就食,如从山西跑到陕西,从河南跑到山东,从淮北跑到淮南,当然也有从北方一路慢慢迁徙数千里到南方来的,但那种迁徙的结果就是来到南方后就扎根不回去了,这已经不是那种临时『性』的就食了。)
  杨易当初将这大量的军民派到高昌来本来就是在北庭被张迈抽调走太多畜群而做出的一种临时措施,只要等北庭恢复了生机这些人还是要回天山北麓去的,若是郑渭先将他们接到四千里外的凉州,等秋收之后又将他们送回来,这一来一回所造成的巨大耗费又势必给天策政权本来就糟糕的财政雪上加霜。而且这些疲兵留在高昌休养,一旦漠北出现异动杨易马上就能将他们调回去驻防,可要是他们到了凉州,这个距离的调兵就算时间上来得及,在途中疲于奔命又会将所有的兵马累倒不可。
  总之算来算去,似乎总是杨定国提出的方案成本最低,且最能配合杨易的国防策略。然而郑渭却咬死了不肯放松,在杨定国『逼』问他拿出解决方案来时,他犹豫着说出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向粮商们妥协——出让一些山林田园、牧场矿藏之利给他们,让他们开仓平抑粮价。
  结果不出郑渭所料,杨定国一定就火了,大怒道:“将山林矿藏之利给他们?这些可是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下了的,每一寸土地都染着血!若是战前有大贡献的家族也就算了,这些『奸』商战前没有半点帮忙,靠着战后趁火打劫,竟然就要将儿郎们拼死争来的土地占了去,你要朕干出这等倒行逆施之事,那非寒了全军将士的心不可,以后再没人会奋勇作战了!你这是要挖我天策大唐的根基啊!”
  郑渭本知此事不妥,说出来后就后悔了,这时赶紧道:“也非是要大批地出让,只是出让一部分,争取得一些钱粮来,好在高昌就近养疲兵、民兵,同时也让财政缓口气。同时得到的钱粮还能用来分流出部分军民到瓜北、肃州、温宿等地就食,我们再从凉州、宁远调粮到这些地方,几个法子一起办,熬到秋收便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杨定国这时怒火已盛,道:“不行!一寸也不许出让!这是原则问题!我们大好男儿行事,凭什么要向这些脑满肠肥的蠢猪低头!”
  郑渭叫道:“杨国老,这是治国,不是打仗!马上打仗可以热血,马下治国可得讲究仔细,讲究妥协,讲究平衡!这些都是温吞慢细的活儿!”
  杨定国是故安西副大都护,现在还挂名安西大都护,乃是岭西老兵的领袖,地位甚高,因此人称之为“国老”,在某些特殊场合张迈都要推他坐在自己上头呢,但这次的事情论起来属于政务,属于郑渭该管权限之内,所以他就更有发言权。两人一个地位高,一个权力实,双方各执一词,从早上一直到中午,争得面红耳赤,鲁嘉陵去了凉州未回,文武两班人马,张毅是文官,这时却倾向于支持杨定国,薛复是武将,这时却倾向于支持郑渭。
  这个时候便暴『露』出张迈不在的麻烦了,郭汾虽然魄力也不错,见识在当代女子之中也算第一流的了,但她终究不是张迈,下面的人意见差不多时她能顺水推舟,下面的人产生重大分歧时光凭她便弹压不住了。更何况郭汾心中对于两派的意见也是模棱两不可——不是两可,因为很明显这两种意见都是坏处更加明显些。执政者最难的不是从两种好意见中选取一个更好的,而是从两种不好的意见中选取一个不太坏的。
  双方争到了午时,杨清终于冒着被责骂的危险进来低声跟郭汾说该用膳了,郭汾趁机道:“大家且先吃饭吧,吃晚饭再谈。”就命郭鲁哥家的将饭菜端上来,杨定国人越老火气越大,一边吃还一边骂,郑渭却是一边吃一边冷笑,但那眼神分明就是再嘲笑杨定国不懂治国。
  郭汾在一边看得暗中叹气,委实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才好。要想找人商量,可是眼下凉州既亲近又有见识的人就在这屋子里了,却还哪里再找人商量去?
  这顿饭吃的极不痛快,吃完之后一谈又吵了起来,杨定国道:“这事谈不下去了!派人给元帅送信,请元帅决断吧!”
  这时尚是二月,八剌沙衮都还没打下呢,郑渭冷笑道:“元帅现在远在前线,此去万里,一来一回都什么时候了!而且他身在前线,主持战务,如何能够理清楚后方的千头万绪?我们不能调理后方,那元帅还留我们在这里做什么!”
  郭汾眼看再争下去也无法解决事情,便道:“如今大事难决,我想多召几个人,群策群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对策,各位以为如何?”
  杨定国笑道:“我倒是不怕,这事便是捅到纠评台,纠评御史们只要还有良心,还没糊涂,便也不会姑息这些『奸』商。”
  郭汾便让各人推荐人选,郑渭想了想,本想推举郑济,但为避嫌,就改为推举奈布,杨定国则推举了乌爱农,张毅推举了沙州宋家的宋景,薛复推举了安六。约好明晨再议。
  散会后郑渭回前府办事,到黄昏忽然笔一投,叹道:“众议难决大事,明天肯定也要徒劳无功!”
  张中谋在旁边听到,因说:“郑长史,这事若是闹得开了,只会对你有利。”
  郑渭奇道:“怎么这般说?”
  张中谋道:“事情闹开了,肯定瞒不住。高昌那边如果得到消息,一定会有行动的。”
  郑渭皱眉道:“我和杨国老相争,是想将事情办好,而不是想将事情办砸了!”沉『吟』片刻,对张中谋道:“你先找几个干练之才,连夜赶赴高昌、龟兹,将那些存粮大族监视起来。被你刚才一说,我忽然想起或许竟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也未可知。”
  那边杨定国回家后派人先去请了乌爱农来,将事情告诉他,乌爱农顿足道:“杨老之策,必须秘行,知道的人越多就越难保密。如今只不过此事若是闹开了,难保消息不走漏,到时候只怕会让那群『奸』商有所准备,那我们就没法行事了!”
  杨定国被他一提醒忙道:“这可如何是好!”
  乌爱农想了想道:“这却得未雨绸缪了,杨老可先派出精干之士,赶赴高昌,先将诸商人还有粮仓监视起来,待中枢这边有了结果,若依杨国老,便派人下去彻查,若依郑长史,就将监视撤了。”
  杨定国道:“只能如此了。”旋又叹息道:“如今方知,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有元帅在时,此事定不至于如此迁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