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18节

  尽管被主席如闪电一样的目光,看的心里有些发毛。但主席这番话背后的含义,听懂了的杨震微微点了点头。他知道主席这是还没有放弃说服自己,尽快的集中有生力量对南满发动总攻,夺取南满工业基地。以加快整个东北的工业进程,为今后做好一切准备。
  对于主席的想法和决心,杨震也只能暗自在心中苦笑。即便是面对着这位伟人,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明说他,也只能将这些事情压在心底里面。犹豫了一下,杨震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服从中央的意见。
  而就在杨震在中央逗留期间,美国人明显加快了向北满调集航空兵的速度。不过相对那些航程惊人的轰炸机来说,后续运载美军地面地勤、导航人员,以及大批作战物资的c四七运输机可就差多了。
  虽说大部分都是从昆明或是成都、重庆等美军十四航空队机场起飞,从航程上相比那些从印度起飞的轰炸机要近的多。但这些塞的满满的运输机,分别在大同以及张家口加油之后,才能继续飞往北满。
  美国人此次向北满转场,也充分考虑到了重庆方面的想法和感受。所有需要中转的机群,都小心翼翼的避开了陕甘宁边区的辖区,以及太原和北平等中心城市。而是选择了目标不是那么明显的大同和张家口,进行落地加油。
  同时加大了对重庆方面的军援力度,在英美联军已经攻入缅甸的情况之下。此次一次性就给了重庆方面,十三个师的武器装备。而且这批装备之中除了步枪更换为春田步枪之外,重武器和通讯设备,全部是按照美军标准配合的武器。
  英国人也一次给了两千支的司登冲锋枪,以及十万套英式军装。把在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战场缴获的一批德制七九子弹,从意大利运到印度转交给了重庆方面。并加快督促加拿大兵工厂,尽快的将为重庆方面生产的七九口径布伦轻机枪制造完成。
  对于美军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段,杨震只是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其实就算美军不这么做,他也不会允许美军机群通过陕北转场的。中央搬迁到北平的工作刚刚开始,这个时候美军机群途径延安上空,会给中央的搬家造成很大威胁的。
  尤其是延安机场是整个陕北,目前唯一能够起降大型飞机的机场,本身就因为中央的搬家行动而异常的繁忙。这个时候美国人在参合进去,会延误中央迁移不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的美军,对中央的安全也很不利。
  而且贫瘠的陕北,也无力供应那么多的美军。哪怕是美军中转所需的负担,一次性就能把陕北的经济吃破产了。眼下美国人自己选了大同和张家口,并且自带补给,反倒是避免了杨震的麻烦。
  在美军大批轰炸机和运输机,抵达北满抗联根据地的佳木斯、延吉前进基地的同时。美军为这些空袭日本的b二十九轰炸机护航,使用的p五十一b型和d型战斗机。以及保卫机场的p三十八战斗机群,也陆续抵达北满。
  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干扰,对中国国内政局心知肚明的美军陆军航空兵机群此次调动,除了因为满负荷装载航程略短的运输机,中途在大同和张家口落地加油之外。其余的轰炸机和战斗机,全部都是从印度直飞到张家口或是北满。
  美军机群在此次转场过程之中的表现,虽说对于杨震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思。尤其是对那些b二十九轰炸机,杨震也并不太以为然。但是美军转场的机群之中,有一样飞机却是引起了杨震极大的兴趣。
  这就是此次美军调动之中,担负机场夜间防空的第四二六夜间战斗机中队,装备的p六十一b型夜间战斗机。这种飞机和机身上装备的,整个二战期间性能最出色的机载截击雷达,两台性能异常优异的发动机,以及虽然还显得很原始,但已经是眼下最先进的火控系统,让杨震很是看重。
  在接到北满航空兵情报部门送来的照片后,杨震指示情报部门和航空兵,一定要想办法搞到一架这款飞机。哪怕完整的飞机搞不到,一架残骸也可以。别的不要,这架飞机上的发动机,尤其是机载雷达与火控系统,想尽办法也要搞到手。
  杨震对于此种飞机的重视,甚至还要在b二十九轰炸机之上。飞机本身杨震倒是不怎么在乎,就他所知这种飞机虽说性能比较先进,但因为性能过于单一,在美军之中并未服役多长时间。但是飞机上的雷达与火控系统,才是杨震最看重的。
  这个命令对于抗联航空兵来说,自与美国人开始直接打交道以来,杨震还是第一次下达。不过也知道眼下不宜与美国人搞的太僵硬的杨震,倒也没有催促。只是告诉航空兵与情报部门,在美军撤走这些飞机之前搞到手就可以了。
  杨震的这个命令,让知道一号命令想来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陈龙,以及航空兵可谓是压力相当的大。怎么完成一号交给的任务,陈龙与航空兵可谓是绞尽了脑筋。而杨震在下完这道命令后,自己却没有急着返回。
  在准备参与对日空袭的美军轰炸机群陆续抵达北满期间,在与主席又做了几次深夜长谈后的杨震。在找借口不回北满而整天在延安到处晃荡,摆出一副不把杨震搞回去,始终不放心架势的威尔逊不断催促之下。才不紧不慢的乘坐汽车,经绥远、察哈尔、热河,一路返回哈尔滨抗联总部。
  尽管对杨震选择从陆路返回北满,而不是选择更加快速的空中通道,表现出很是不满的情绪。但是杨震既然已经下了决心,知道眼前的这位老朋友,很难说服的威尔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不过杨震可不放心这个家伙,一路跟着自己横穿过,眼下已经成为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大后方的绥远、察哈尔和热河。坚决拒绝了这个家伙要与自己同行的要求,在延安直接把他丢上飞机。
  直到飞机起飞之后,自己才乘坐一辆吉普车带着一个警卫排,在两辆装甲汽车的护送之下。在除了知道他心中想着什么的主席之外,中央领导大惑不解的眼光之下,慢悠悠的沿着陆路返回北满。
  其实威尔逊并不知道,杨震之所以不想乘坐飞机直飞哈尔滨。是因为他想要一个人好好的静一静,思考一下这些天与主席的谈话,以及抗联下一步的整体战略。乘坐飞机固然快捷,但杨震更知道自己一旦返回哈尔滨,自己恐怕就很难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问题。
  反正自己一路上带着一部电台车,可以方便与中央以及总部保持着联系。倒也不用自己这次选择陆路返回,会影响到工作。所以他也就选择了从陆路返回东北,而不是选择乘坐已经抵达延安的飞机返回东北。
  至于那架专程从东北飞达延安,前来迎接他的加装了大功率电台,在飞行途中可以与各方面保持联系的c四七运输机,则被他留给了主席和中央使用。即便是协助中央完成迁移后,也不在返回北平。
  杨震一行从延安出发经延川,自绥德一线渡过无定河,经米脂、榆林沿着外长城一线向东,经神木进入山西抵达长滩。抵达山西境内后,杨震并未在长滩就地渡过黄河。而是直接向北进入绥远后,自喇嘛湾一线渡过黄河。
  过凉城、丰镇、集宁后向北,经土木台进入察哈尔一直向北,抵达中蒙边界后绕了一圈,从明安南下抵达嘉卜寺后才转向东。经保康、四郎城、多伦进入热河过赤峰,经小哈拉道口、开鲁,直抵西满重镇通辽。
  当车队在驶入通辽城内之后,自从一路上基本上紧闭双眼,极少说话的杨震。就像在某些事情上最终下定决心一样,突然睁开了眼睛。直接告诉身边的参谋,通知通辽车站立即准备,他要在通辽改乘火车返回哈尔滨。
  不过不要准备专列,就在通辽返回哈尔滨的列车上加挂两个车厢。货车或是客车都可以,就是闷罐车也无所谓,但是一定要快。当参谋请示是不是调一架飞机过来,杨震却没有同意,坚持要求乘坐火车。
  杨震极其罕见的要乘坐列车返回哈尔滨,接到通知的参谋人员不敢怠慢,立即与通辽车站的军管会人员联系,在一列即将返回哈尔滨的客车上加挂了两个列车车厢一个平板车。并在杨震蹬车的时候,严密的安排了警卫。
  尽管杨震不挑食,乘坐闷罐车也无所谓,可下面的军管会又那里会按照他的要求,真的加挂两节闷罐车?虽说因为熟悉杨震习惯的参谋再三叮嘱,而没有敢太过于铺张,但也加挂了两个客运车厢,以及一列装运通讯车的平板车。
  第2099章 火车风波
  不过杨震这么一改变主意,虽说没有耽误太长的时间。通辽本地的军事管制委员会,行动的速度也够快,半个小时之内便调来的所需的车皮。但也足足让这列火车,晚点发出了近一个小时。
  同时杨震抵达通辽车站后,为了保证他的安全,马上对车站进行戒严的军管会,搞出的森严戒备,也让乘坐这列火车的旅客吓了一个半死。直到发车之后很长时间,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的旅客还在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情。
  是火车站混进了日本特务,还是有什么重要情况出现?一时之间还不知道抗联的总司令,就在自己乘坐这列火车上的旅客之中谣言满天飞。甚至有人猜测是不是伪满那位大人物,甚至是那位原来的宣统,现在的康德皇帝陛下被抓了,用这列火车运回哈尔滨?
  毕竟这列火车乘坐了什么人他们不知道,但是抗联前一段时间又打了一场大胜仗的事情,他们还是都清楚知道的。车站上发车前的戒备森严,这列以通辽为始发站的列车,突然的晚点,让车上老百姓罕见的没有怨言不说,反倒是兴致勃勃的讨论起来。
  在加挂的两列车厢中的杨震,自然是不知道前边车厢内,有些没有边际的议论。不过对于车站在自己抵达后实施的戒严,进站的列车上大批旅客下不来,应该发车的列车,只能晚点这种情况出现杨震很是不满意。
  尽管也知道这是通辽军管会,为了自己的安全才采取的办法。但是对于这种相当扰民的举动,让杨震还是很不满意。在这次的事件之后除了军列之外,本就很少乘坐火车的杨震,更是基本上就不在乘坐火车。
  东北局为抗联总部预备的那列,由缴获的关东军司令官所使用专列,改装的军用指挥专列,杨震除了极个别一两次之外,同样也基本上是没有乘坐过。杨震极少乘坐火车,不是因为乘坐火车不舒适,更不是因为火车速度慢或是其他的原因。
  事实上在眼下这个时代,没有增压座舱,使用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除了速度快一些之外还很落后。不管是安全性,还是舒适性更没有办法与专列相比。机场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飞机起降受到很大的限制。
  便捷、快速的高速公路,也是远没有影子的事情。各地之间的公路,因为绝大部分都是质量很差的土质公路,乘坐汽车也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在眼下全国铁路网最密集的东北,乘坐火车可以说是最舒服的一种出行方式。
  他如果乘坐火车,更不可能与旅客挤在普通的车厢之内。那列带有卧室和洗漱设备,以及高档餐车的前关东军司令官专列,虽说他极少使用。但在客货列车后加挂普通的客车车厢,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杨震是因为实在受不了因为自己一个人,耽误和影响太多出行的事情发生。这次乘坐火车,搞的地方风声鹤唳外加草木皆兵,还影响了很多旅客出行后,杨震直到建国前除了军列之外,再也没有乘坐过火车。
  原本杨震这次转乘火车,而没有调飞机来接自己。就是为了要在抵达哈尔滨之前,好好的休息和放松一下。杨震选择走陆路返回东北,这一路上几百公里的路程。即便是乘车,也让人疲惫不堪。
  这个时代的美制吉普车,也不是几十年后的那些比轿车还舒服的suv。越野功能虽说出色,但是舒适性基本上没有。在加上残破的,多少年都没有保养过的公路。这一路上颠簸的行程,让杨震多少有些疲惫不堪。而一路上的思考,也让杨震感觉不比打一场大战役好到哪里去。
  原本改乘火车就是想让自己休息,外加放松一下浑身的肌肉。以及缓解一下用脑过度,而同样疲惫不堪的大脑。却没有想到,引出了这么一出的风波。这次事件之后除了军列之外,杨震就再也没有乘坐过火车。
  不过此次乘坐火车,对于本就除了军列之外,基本上还是第一次乘坐普通列车的杨震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放松方式。尽管他身边的警卫人员,紧张的站在他所在的车厢,与前面普通旅客乘坐的车厢连接处,手中枪支的保险也都是开着的。
  前边的旅客车厢内,人员复杂的很。这些警卫员,那里敢稍有松懈?谁能保证前边车厢里面,上千号的旅客内没有特务或是破坏分子?一号又不让每节车厢内都布置上警卫,这万一出了一点意外怎么办?
  只不过相对于显得异常紧张的警卫人员,杨震反倒是放松的多。在告诉张子雄通知警卫人员,别那么草木皆兵,把保险都关上之后。杨震转过头不断的看着车窗外,铁路两边很有些独特的风景。
  只是火车刚刚开出通辽站不久,一件不期而遇的事情,虽说让杨震的警卫人员紧张一个半死,但是却让杨震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放松机会。车程漫漫,虽说风景如画,可有一个人做一番长谈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战时铁路系统恢复和运营,不可能像和平时期那样。尤其是从通辽到哈尔滨,所需经过的大郑铁路、平齐铁路,是东北向关内转运战略物资的主要通道。随着关内外的交通打通,这条铁路显得异常繁忙。
  所以眼下从通辽虽说有直达哈尔滨的列车,但是整个北满根据地内,所有的铁路线旅客列车都没有特快,基本上都是那种见站就停的慢车。甚至战时为了给军列让道,有时候待避几个小时也是常事。
  尽管杨震所乘坐的车厢,在加挂到这列火车上后,待避的事情不可能出现。可在这么短的时间,也不可能调整整个铁路线的运行图。所以这列火车一路上慢悠悠的,还是按照平时制定的运行计划那样,该停的站一个也没有落下。
  在显得很漫长的行程之中,与一个陌生人聊聊天,还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枯燥办法。尤其是与一对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身份的小夫妻,聊一聊家长里短,这些杨震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也未尝不是一个放松的方式。
  就在杨震所乘坐的列车,刚一驶过郑家屯站的时候。杨震所乘坐的车厢与前边车厢连接处,突然有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敲门,想要进入杨震所在的车厢。看着抱着孩子的这对夫妻,杨震制止了警卫人员阻拦的举动,让人将这对夫妻放进了自己的车厢。
  在进入车厢后,这对夫妻中抱着孩子的那个男人,看着围在自己身边,严禁他们靠近杨震的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多少有些害怕,话都有些说的不是太利索的道:“长官,不好意思打扰您。孩子上车后突然发起高烧来,我们身上又没有带药,这车上又没有医生。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才想着跑到这边看看能不能碰碰运气。”
  看着这个男人怀中抱着的两岁大男孩,烧的通红的小脸。杨震命令围在这对夫妻身边的警卫员撤下去后,连忙让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军医抱过去检查。同时挥手让这对相当拘束的夫妻,坐在自己对面笑道:“这没有什么,大家应该相互帮忙吗。”
  “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有困难我们坐视不管,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我们这里有医生、也有药,孩子交给我们,你们两口子就放心吧。你们也不要太紧张,我也不是什么长官。我看咱们的年龄都差不多大,应该都是同龄人。”
  “咱们既然有机会坐在一起,那就扯扯家常。能不能问问你们这是去哪儿?哈尔滨还是齐齐哈尔?是走亲访友,还是去经商?这孩子发着烧,怎么还出来了?看你们二位,应该都是知识分子吧。”
  尽管杨震的态度很和蔼,还有拉家常一样的语气,让这夫妻二人之前紧张的神色多少缓和了一些。不过之前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兵,围着的时候落下的阴影,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可以消除的。
  在回答杨震的话时,还有些磕磕巴巴的道:“长官,我们两个都是通辽学校的老师。我是原来伪满通辽师道学校,现在通辽师范学校的老师。这次去哈尔滨,是因为我接到调令去哈尔滨一个报社工作。”
  “我妻子是通辽原伪满国高,现在第一高级中学的老师。我这次奉调哈尔滨工作,把她一个人留在通辽工作,身边还带着一个孩子,现在身上又有了身孕,我也实在不放心。我的父母都在吉林,她的父母更离着远在承德,双方老人也都帮衬不上。”
  “就索性让她辞了职,跟我一起去哈尔滨以便照顾。等孩子再大一些,再出去找工作。我是伪满吉林师道大学毕业生,我妻子是伪满新京工业大学师道特修科的毕业生。现在到处都在建设学校,等生完孩子找一份教师的职业,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孩子上车之前还好好的,虽说有点小咳嗽,可临走时候找医生看过,也说没有什么太大事情。谁知道这火车开动了,就突然发起高烧来了。我们找遍了车厢内也没有医生,身上又没有带药品,孩子又烧的实在厉害。”
  “在通辽站上车的时候,看到您这里的架势,知道您这里有什么大人物。我们虽然不敢确定您这里有没有医生,可您这么高级的长官,这里兴许还有一些药,所以就冒冒失失的跑过来了。长官实在抱歉,打搅您休息了。”
  听到眼前这个比自己略小一些的男人,居然被调往哈尔滨报社工作,杨震倒是有些好奇。这调往报社,不是记者就是编辑,这在后世可是无冕之王啊。至少也说明这个人在笔杆子上,肯定是有一套的,要不然也不会被从通辽调往哈尔滨。
  至于这个人的身份,究竟是不是他所说的那样,杨震还是能判断出来的。这个男人右手中指内侧有一层茧子,一看就是长期拿笔的人。手上有着长时间拿粉笔,被石灰拿的过于苍白的印记。这个人至少在这方面没有说谎,他的确是一个老师出身。
  第2100章 合适的秘书人选
  确定了这个人的身份之后,杨震笑了笑道:“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长官,更什么抱歉不抱歉的。大家都出门在外,有个困难什么的,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你们也不要称呼我为长官,在抗联里面没有这个职务。”
  “我这个人姓杨,你可以叫我杨同志,或是叫我老杨也行。反正看起来,我比你们小两口要大上几岁。实在不愿意,叫我杨大哥也行。就是别在叫我长官,这里没有什么长官不长官的。”
  “不过你这个通辽的教师,怎么会被哈尔滨的报社看中?看起来你肯定在这份报纸上发表过不少的文章,说说看,你都写了些什么文章,那天让我拜读一下怎么样?我这个人虽说是军人,可也喜欢和文人打交道。”
  对于杨震的调侃,这个年轻的男人脸色微微有些涨红,甚至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没有在哈尔滨的报纸上发表过文章,就是在通辽解放后,在新出版发行的《通辽日报》上,写过几块豆腐大的文章。”
  “没有想到我那几块豆腐大的文章,被当时的通辽军管会宣传部长看到了,被借调到军管会宣传部搞了一阵子文字工作。就是写一些东西,或是一些宣传文稿一类的,临时也客串一下日文和英文翻译。”
  “这次那位宣传部长调往哈尔滨,担任咱们东北人民政府《解放日报》副总编,就点名把我调了过去。我这个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不去用所学的知识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却跑去当一个报社的编辑。这多少是有些不务正业了,让长官见笑了。”
  对于这个人的自嘲,杨震摆了摆手道:“我再说一次,这里没有什么长官。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什么三六九等的。你要是再叫我长官,我可就真的生气了。你还是叫我老杨吧,这样听着也顺耳一些。”
  “你可不要小看文字工作,这可是一块重要的阵地。老百姓知道外面的消息,对政府工作的了解,可都要依靠报纸。小小的一张报纸,看起来不起眼,可是手中却掌握着舆论的导向,要我说这权利可比天还大。”
  “当一个好的编辑,可比当好一个老师要难的多。笔杆子也是一种战斗的武器,用好了可不比枪杆子杀伤力小多少。你这次调到报社工作,可不是不务正业,而是要迎接更重要的挑战。”
  听到这个年轻人居然会英文,杨震的兴趣更浓了。随口用英语和这个人对了一会话,发现这个人英语不仅很流利,而且还是地道的英国英语。以他们的年龄,在东北能讲这么流利的英语,可算是相当的难得。
  在九一八事变,日本人进占东北之后,为了进行奴化教育,将整个东北的教育大纲和教学体制,都做了彻底的更改。原来所有学校的外语授课,除了外语之外一律取消。甚至到了四一年,就连中国话都改为满语,而将日文定位国语。
  虽说在抗联的解放区,彻底废除了这种教育模式。改为采取全新的教育大纲,以及全新的教育方法。伪满原来的国中,也就是根据地内的初中,改为英语和俄语作为主要外语教学。但时间毕竟还短,效果还很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有一个英语说的这么流利的人,不能说不相当的难得。在谈话中杨震才知道,这个男人家附近原来有一家白俄。这家白俄在到吉林定居的时候,得到过他们家的帮助。
  那家白俄在苏联的时候,曾经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会讲多种语言。为了感谢他们家的帮助,便义务教他学了英语和法语还有俄语。他自幼开始学习外语,一直到这个白俄妇女病逝才中断学习。
  除了在伪满学校必须学习的日语之外,这个男人居然还掌握了三门外语。而且自幼便学习的他,这些外语基本上等同于母语。只是在伪满时期,他的外语能力没有地方发挥,所以只能在家教教妻子和孩子。
  听到这个男人居然懂得三门外语,杨震微微点了点头,记住了这个男人的名字。让这个人去做一个报社的编辑,有些太过于屈才了。自婚后袁芷若不在担任自己秘书后,杨震身边一直未能挑选到合适的秘书。
  政治部给挑选的秘书,笔杆子倒是不错,可是外文根底太差。除了日语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很多需要翻译的文件,还得把袁芷若调回来。如果这个人能通过社会部的考核,倒是自己一个秘书的合适人选。
  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因为此次旅程而改变的这个男人。在杨震的有意识引导之下,解除了戒备侃侃而谈。杨震也有意识的与他谈一些,解放后通辽的社会变化,听听普通的老百姓,对抗联工作的意见。
  当医生抱着已经诊治完毕的孩子过来,告诉这对夫妻孩子,只是扁桃腺有些发炎并无大碍,已经用过药后。这千恩万谢的夫妻,想要返回自己的车厢时候,却被谈性未尽的杨震一把拽住。
  杨震直接告诉自己的警卫员,去把他们的行李取来,让他们就在自己车厢里面休息。杨震的借口很好找,孩子虽说没有什么大问题、烧也退了,但毕竟还在病中。他的妻子又怀孕,在前边混杂的车厢里面不见得休息好。
  看着身边有些疲惫的妻子,还有烧退了之后,也在妻子怀中沉沉睡去的孩子。已经知道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人,身份不一般的这个男人,犹豫了好大一会,才在杨震劝说之下留了下来。
  杨震让人安排他妻子和孩子去休息后,拽着这个人又开始谈了起来。这一探就是天南海北,从通辽解放后的变化,老百姓对抗联各种政策的评价。一直聊到中日关系历史变化,以及山川地理,几乎是无所不谈。
  经过深谈,杨震发现这个人视野很开阔。虽说是教师出身,但是没有一般教师身上具备的书生气,对各种问题和事情看待的很全面。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讲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抗联的工作,他绝大部分还是认同的。
  唯二有些不同意见的,一个是东北根据地眼下正在进行的土改政策,一个就是认为对人员使用控制的太紧了,造成了人员流动上的死板。而抗联目前执行的所有政策之中,他认为最不妥的就是,国高毕业生在升学的时候,经常是成建制的调往某一个学院,根本就不允许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就算其父母反对,也没有任何的用处。只要体检合格,强制升学已经成了普遍的做法。所有的国高毕业生,都是如此的处理。
  就像去年通辽国高的毕业生,一个都没有往其他各个学校分配。除了部分政审和体检过关的,被部队院校挑走后。其余的所有学生,全部以毕业成绩为分水岭,在分数线以上的全部,都成建制调往交通学院学习路桥工程、机车设计制造。这个成绩以下的则去铁路技术学校,学习火车的维修和制造。
  开鲁女子国高的那些女学生,也是同样如此待遇。以毕业考试分数线为分割线,成绩最好的全部调往牡丹江医学院学习,中等的学生全部调往财经学院和外语学院学习。剩下三分之一成绩略差学生,全部调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护士学校,以及通辽初级师范学校学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