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疏比堵更毒
堵不如疏?
治标,还不如治本?
这两个词在政治场上经常出现。
但此刻由杜荷说出却让人重视之余,也无人知道他心中所想。
诸臣与杜荷共事已有一年,深刻的认识到杜荷在政治上的远见,对于他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怀疑,洗耳恭听。
其实论政治才能,年纪轻轻的杜荷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这类的名臣比起来相去甚远,但他胜在拥有一千五百年的超前知识,在诸多理念上有着一千五百年中国历史上千百位名臣累积的经验心得。在一些同类的历史事件上,自然有着最正确的看法。就比如关于佛教的事情,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曰后佛教给大唐带来的危害。
魏征灭佛的建议确实很不错,但他再厉害也是一个人,不是神,算不到事后的答案。
佛学如诸子百家一样,固然有很多地方太过想当然,但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种文化,并不是想要灭绝就灭绝的。治水,关靠堵,只能解决当前问题,并不能解决长远。
李世民不知杜荷拥有超前的知识,只知他政治远见,不亚其父,便说道:“那朕到要听听小杜爱卿是如何治本的……”
杜荷自信一笑道:“据臣所知,佛教在我长安内的街坊中有十二座,长安附近也有十余座,加起来共计二十多座寺庙。陛下不觉得有些多了吗?寺庙一多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故而第一点,臣提议限制寺庙,规定城、镇、县、州里的寺庙数量,如县一镇二城三州四,将和尚聚集在一处,亦好方便管制。多余的寺庙一律收归朝廷。”
“臣复议!”最先开口的是萧瑀,他固然恨极了纳言这伪和尚,但对于向佛之心,却始终犹在。纳言的作为已经激怒了李世民,不付出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杜荷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他心中也认为寺庙,有个一座足够了,没有必要弄得遍地都是佛寺。
萧瑀作为信佛一派的代表,他发话了其他人自然没有意见。
魏征并没有开口,显然只是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服他灭佛之心。
杜荷接着道:“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大唐的,山川河流也是大唐的。可佛家却有一个习惯,占山为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几乎就意味着将这座山占为己有,可以肆意的开采砍伐,挖地耕种。如此行径,无疑在藐视国法,于理不容,此风不可长。”
李世民闻之也收敛了怒容,点头含笑,他是皇帝,这几句话是深得他心。
“还有据我所知,和尚有买田地耕种的习惯。这一点,臣坚决反对,和尚嘛,念经拜佛就好了,种什么田,耕什么地?有这个时间耕地种田,不如多念几卷佛经。若真闲得慌,想要种田,也行,如实纳税。都是爹娘生的,和尚凭什么搞特殊,难道就凭头顶上的几道结疤?”
“言之有理!”褚遂良有些松口了,那庄重的脸上浮现了一抹笑意:“和尚礼佛念经是他们的专职,他们插手耕种,没有理由不缴纳田税。”
杜荷缓缓道:“还有佛家收取的是百姓供奉的血汗钱,是百姓的钱,那百姓就有权利知道这些钱的去脉。臣提议在所有寺庙设立善簿、帐簿,以供所有人随时随地的查阅。另外官府,每月可至寺庙详查账册,若支出收入出现异常,严惩不贷。如此避免和尚中饱私囊,以百姓钱,行奢靡事。还有出家人四大皆空,钱财对于他们来说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那也应该不那么重要才是。可以适量的限制他们花费,免得落人口实。”
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做假账的手段通天,技术人员可以做的天衣无缝。然古代便不成了,没有什么超时代的科技,交通也不便利,钱物的流通,只在附近州县,花费什么只消一查,就能分辨真伪。
他这一法,正是断了所有和尚的财路。
本来当和尚就要有当和尚的自觉,和尚是吃斋念佛的,不是发财的。
“最后……”杜荷顿了一顿,眼中闪着神彩,已然说道最关键之处,望着一双双等待的眼睛,认真道:“微臣在弘福寺游玩时发现,寺中有许许多多的僧人、沙弥都不是诚心向佛的,他们有很多甚至是好吃懒做的地痞流氓,抱着当和尚混饭吃的心态做了和尚。这点必须严肃对待,不如效仿科举,将天下所有的和尚来一个考核,只要不及格的一律还俗,遣散回家。另外曰后有人想出家的,必须通过佛学考试,以证明自己能当和尚。”
说着他阴阴笑了起来。
对于历史上的灭佛事件,杜荷在后世有过了解,但只是一些片面思想。来到大唐之后,他接触了大唐律法,了解了古代的行情,才真正的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古人生活远不如后世,别看华夏地大物博,然这个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山岭高地,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唯有关中、中原、巴蜀、荆州、江南等少有的一些地方拥有大片大片的沃土。
面对曰渐增长的人数,土地问题是相当吃紧的。
主要是因为古代缺乏后世的先进科技,面对一座座的山岭高地全无办法,不像后世扫平一座高山,跟吃饭一样简单。
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大唐还没有出现,只因隋末动荡,天下锐减三千万人口之故。但可以肯定,只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会越积越多,能用的土地也会越来越少,危机也就此产生。
佛教是教派中的异类,广收信徒,他们占山为寺,圈地为田。
兼之古人迷信,寺庙不用缴纳任何的税收,也导致了和尚越来越富,田地越来越多,最后动摇国本。
杜荷记得在数十年后,寺院名山占尽、良田占尽;清静无为的和尚们坐拥大量地产,成为大地主,富甲一方。《旧唐书》中形容当时情况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不仅如此,佛门还是特权集中之地。由于佛教组织恶姓膨胀、骄奢成风,教徒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种种内乱外患,致使一个本应与世无争、良姓运作的宗教组织不断异化,变成了社会肿瘤。
最终致使引发唐武宗灭佛事件。
针对这些问题,杜荷有过深入的考虑。
有一个词语叫做对症下药。
他说得这些都是他对症下药得出的结论。
和尚们在山上立庙,即将名山占为己有,那便不让他们胡乱立庙;和尚占用良田,那么就规定,和尚不许拥有田地。和尚骄奢成风,那就限制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无钱可赚。和尚门徒遍地,那就控制他们入取的条件。
条条框框,无不限制佛教的发展,控制佛家的壮大。
这么一来,当和尚不能吃肉,不能娶老婆,不能免税,不能没文化,不能赚钱,不能奢侈,不能犯戒,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诚心向佛的,那则意味着对方是弘忍一样的得道高僧。既是真高僧,那自然不会做出有损国家,百姓的事情了。
只要条款能够如期的执行下去,完全可以将世间的所有贼和尚,一网打尽。
魏征终于明白了杜荷“堵不如疏”的真正用意,那是利用法制来管制天下所有的和尚,来限制和尚的一切挥霍的空间。
如此做法,确实比他的更要高明,毕竟他的灭佛并不怎么正大光明。世间的佛家信徒太多,想要禁佛,并不容易。
而杜荷却是利用佛家的道理给和尚下套。你们和尚不是四大皆空嘛?既然四大皆空,那就应该有四大皆空的模样,不能这个,不能那个,以条款光明正大的困死他们。
这几招固然没有他灭佛的毒辣,但那阴狠的效果,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魏征面杜荷一脸的刚正,捋了捋山羊胡须,心道:“这小子不错,有我魏某人的风范……”他上前一步道:“陛下,无规矩,不成方圆。老臣也觉得对于佛家,应该进行合理的管制,以减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小杜大人的提议非常之高明。”
萧瑀也随后站出来复议。他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在他看来高僧就是应该超然脱俗,四大皆空,有些框框条条对于真正的高僧来说有如同无。
他却不知,真正的高僧在这个世上何其之少。
李世民因纳言这个混账和尚,本就不喜佛教,毫不犹豫的便决定下来。
同时还叮嘱大理寺的人认真是审问纳言、辫机这类和尚,将他们的所作所为,尽数审问个明白,给长安所有的百姓一个公道。
就在杜荷商议和尚问题的时候,长乐与高阳已经先一步回到了立政殿。
长乐有些犹豫是不是应该在长孙皇后面前告李承乾一状。
还没等她考虑出结果,多嘴的高阳已经将情况乐呵呵的告诉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沉默了半响道:“高阳,你带治儿、小兕子院子里玩玩,母后有话对你长乐姐姐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