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托付

  乾清宫外。
  “这几日陛下小感风寒,你先与咱家说吧?”
  张诚一条磨着指甲,一面慢慢悠悠地对李俊言道。
  李俊身子瑟瑟发抖,将一本奏章双手捧上递给张诚。
  张诚道:“瞧你这副没出息的样子?”
  张诚接过奏疏扫了几行,神色巨变。
  “不许下文书房!也不许备档!”张诚言语中有几分仓皇道。
  李俊惊喜道:“老祖宗的意思,是要……焚掉此疏。”
  “焚掉?当今东阁大学士的奏疏,岂是你想焚就焚的,”张诚定了定神道,“立即让陈矩来此商量。”
  “但若是陛下问起来?”
  张诚斥道:“在陛下醒前,此事必须有了结,你还不去请陈矩!”
  不久后陈矩抵达,张诚将奏疏递给他,然后道:“你看看,你看看,林延潮这是犯上作乱啊!”
  陈矩默不作声看了一遍后道:“那么宗主爷的意思?”
  “你出面劝说,让林延潮撕掉此此疏,咱家可以此疏从没看到过,一旦陛下醒来,就木已成舟,事成定局了。到时候你我都要遭罪!”
  陈矩又读了一遍疏道:“宗主爷,退不得!”
  “为何?”
  陈矩悠悠言道:“林侯官这显然是效仿姚崇,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这是当年欧阳修说的话。”
  “你!”张诚重重拂袖。
  陈矩将疏还给张诚道:“此事我实在办不到,还请宗主爷不要为难我了。”
  张诚冷笑道:“陈公公,在御前你多次替林延潮说话,若皇上见此疏盛怒之下必以为你与林延潮勾结犯上,呵,当然你要是作冯保,此话就当我没说过。”
  陈矩闻冯保的名字,不由色变,随即苦笑道:“宗主爷,你这是要杀了我,若是我真有办法,定让林侯官退出此疏了,可是实在是无能为力。”
  张诚面色铁青,心底却是欢喜极了:“到时候不要怪我见死不救。”
  陈矩这时候道:“宗主爷,今日我有句本不该说的话,再我大明朝,圣上,那帮大臣们,还有咱们司礼监鼎足而三。若是那帮大臣们由着皇上折腾,那皇上还要咱们干什么?”
  这会轮到张诚神色巨变。
  陈矩低声道:“宗主爷不要忘了,当年你是凭着抄张太岳的家方有今日荣华富贵的,若今日林侯官受重谴,以后那帮文臣们会饶得过你?张鲸之下场如何,你也看到了。”
  张诚正要反驳,陈矩道:“没错,咱们进了宫就是皇上的人,这条命早不是自己的。但这几年梅家给咱们明的暗的孝敬实在不少,这可多亏了当初林侯官搭桥牵线啊,咱们可不能忘恩负义啊。”
  张诚一犹豫,正在这时候一名内侍推门而出道:“宗主爷,陛下醒了。”
  张诚点了点头,正欲入内时忽停下脚步转过头来看了陈矩一眼然后道:“咱家没看错,你比田义出息多了。”
  说完张诚换了一副恭敬的样子,低下头弓着腰小步走入殿内。
  到了殿内,张诚但见天子半卧在榻上,头上扎黄稠丝巾,目光看着殿顶有些深邃。
  “张诚啊!朕方才作了个梦,梦见先帝了。”
  张诚一愣,不知如何接话。
  但见天子道:“先帝在位时多遭言官折辱,那个詹仰庇甚至一连三疏,先后以采买珠宝,不亲皇后,纵容宦官三事指责先帝。当时先帝十分恼怒,朕记得回宫后对着太后流涕。”
  “先帝乃宽仁之君,为天下所共知,不与小臣计较罢了。”
  “哦?张伴伴以往你到不会这么说。”天子随意一语,让张诚心底一凛。
  “朕卧榻休息休息这几日来,朝政如何?是了,林延潮进京了吗?辅臣入阁都要辞让一番,他的辞疏朕看看写什么,怎么?”
  张诚跪伏在地道:“陛下,老奴不敢进。”
  左右搀扶天子坐直身子道:“怎么林延潮此一疏比詹仰庇三疏还厉害吗?或许你是以为朕不如先帝远矣。”
  “老奴不敢,”张诚哆哆嗦嗦将疏奉上,“老奴担心陛下龙体。”
  随侍递给天子。
  “念!”
  殿中一片寂静,一旁火者给天子念文章。
  张诚牙齿微微发颤。
  文章数独停顿,最后念毕时,火者扑在地上发抖。
  而天子则从内侍取过奏章放在掌心。
  “好文章!如此文采真是苏韩复生,不过如此啊!”天子将奏章打开又复折叠合上,“张诚,朕本有些头晕眼花,但经此奏章一激,出了一身汗,反而好了许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张诚连连叩头。
  天子扯掉了头上的黄巾,手指着一旁念奏章的小太监道:“连一个小太监都知道此疏犯了朕忌,你们司礼监会不知道?此疏是何人在背后主事?是李俊吗?不,他没有这个胆子,会不会陈矩,或者就是张诚你了?”
  “回禀陛下,老奴怎么敢有这个胆子?”张诚跪伏在地带着哭音言道。
  “那必是有人商议,是不是皇长子授意的?来这图穷匕见,学荆轲刺朕?”
  听了天子一言,饶是张诚心底早有准备,心底也是七上八下。
  “当年林延潮替张太岳上疏求情,他分明就是张党余孽!”
  张诚闻言道:“回禀陛下,据奴才所知,林延潮与张居正并无瓜葛,当初还是他至张居正府上请之告老还乡,还政给陛下的!”
  天子闻言一愕。
  左右扶起天子从塌上起身,并披上罩衣。
  天子负手于殿中踱步:“依你的意思,此事无人指示,是林延潮一人的主意?”
  “陛下圣明,老奴代陛下掌握东厂,锦衣卫,眼线遍布京师,据老奴所知,这林延潮自己就是主谋!”
  天子道:“十余年来,宫里宫外也唯有林延潮一人敢在朕的面前提张居正的名字!”
  张诚道:“陛下,其实张居正死了十余年,早就没有余党了。且陛下当年已是下旨宽宥了,不仅饶了他的几个儿子性命,还让他们重新做官,甚至还赐给了张母一百倾田地以作养老之用,此事早有定论。”
  “林侯官旧事重提,欲折损皇上圣明,此实是大逆不道!眼中无父无君!”
  天子看了张诚一眼道:“张诚,你又如何替林延潮说起好话来了?”
  “老奴不敢!”张诚跪伏在地。
  天子冷笑道:“当初他劝张江陵归政,朕还道是他的忠心;后上疏平反,朕还道他是为了张江陵,今日……今日朕想来他或许是为了自己。张诚,你说林延潮当时上疏,即打算有朝一日入阁与朕分庭抗礼?”
  张诚也觉得不可能。
  “张诚,你退在一旁,宣中书官李俊!”
  张诚轻轻拭汗退至一旁。
  而李俊入内后,战战兢兢地在天子面前道:“内臣叩见陛下!”
  “你慌什么?朕问你,你传旨给予林延潮,他到底说了什么,一五一十地都告诉朕。”
  李俊当即将林延潮的话转述给天子,足足讲了一盏茶的功夫。
  张诚看见天子一直很认真地在听,没有出言打断李俊。
  “出则为帝者师,处则为天下万世师?真好大的口气,他还说了什么?”
  “当地知县还说了一句,他在内臣未至的迎诏之前,言了一句江河之中的日月与沧海之中的日月有何不同?似早有打算。”
  天子嗤笑道:“要在江河,还是沧海?他林延潮自己能做得了主吗?”
  张诚从乾清殿走出来时,长长舒了一口气。
  但见陈矩恭恭敬敬地立在阶下。
  张诚心道,陈矩此局将自己套进去,却没有把自己算死。
  待到陈矩抬头看来时,张诚微微一笑,与陈矩似没有半点隔阂,大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
  “宗主爷,受惊了。”
  张诚笑道:“咱家这么多年,在宫里经历的风风雨雨了,这场面难不倒咱家。”
  “不知此局如何了结呢?”
  张诚道:“陈公公,你那么深谋远虑,不如试言一二。”
  陈矩笑道:“宗主爷,这是考校咱呢,那我斗胆试言一二,在旁人眼底林侯官疏入之后,最后此局不过两等。一是皇上受了此疏,恢张居正的名位,然后林侯官入阁。”
  “二是皇上不接受,然后林侯官辞命回乡。但这二者都遂林侯官之意。那么宗主爷的意思,是陛下偏不如他所愿,对吗?”
  张诚鼓掌起来道:“陈公公,你锋芒毕露的时候,还真是个人物。不错,皇上就是这个意思。方才皇上已下了一道口谕,让中书官李俊继续催林延潮立即进京入阁办事,但在圣谕上于张居正之事的绝口不提,你明白了吗?”
  陈矩一怔道:“陛下的意思,就是让林侯官既回不了乡,也不会恢复张居正名位。给他只有一条路走,那就是入阁办事!”
  张诚点点头道:“是了,你明白了吧,你跟谁斗,都别和皇上斗。既是进了宫,作了官,也就是入了局,这辈子都身不由己了!”
  说完张诚哈哈大笑,陈矩脸上流露出苦楚之色,这看似笑林延潮,何尝不是笑他们自己呢?
  而当中书官李俊给林延潮传天子口谕时,林延潮也算明白了天子此局。
  此局就类似于当年的入阁之李廷机。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李廷机入阁时已是万历三十五年,当时东林党在朝堂上势力极大,李廷机被视为如王锡爵,沈一贯,朱赓之流的‘帝党’大员。
  当时东林党提出一个著名的政治笑话,以过去未来见在三身比喻王锡爵,沈一贯,朱赓。沈一贯是在位,王锡爵为过去,朱赓为未来。
  而李廷机则被视为王锡爵,沈一贯的接班人,于是遭来了东林党奏章攻势。
  其实当时李廷机是两头不靠,而且为官清廉,办事也很有手段,但朝堂上非齐浙楚,即东林,如此大臣依然逃不开党争。
  在众言官弹劾下的李廷机,知道即使有皇帝支持在内阁也办不好事,于是决定辞官。
  哪知道天子不肯,你李廷机以为一走了之就行了?
  李廷机上疏请辞达一百二十三疏,但天子就是不回复,而且东林党仍在狂骂不止。最后李廷机在京师进退不得,不得不搬到庙里去住,被人戏称庙祝阁老。
  林延潮也是此局,天子不允许你辞,你又不愿意去任怎么办?
  李廷机当时在庙里住五年后看皇帝还是装死不答应,最后也不打招呼自己跑回了晋江老家,当时就有言官说要把他抓回来杀头,幸好天子最后放了它一马。
  但林延潮若是敢回福建老乡,情况就不同了,天子正好有了口实,趁机重办!
  但林延潮入阁,就是话放出去了事没办成,也要颜面扫地。因此进退不得,李廷机是庙祝阁老,林延潮看来也要比他先一步达成‘驿丞阁老’的成就了。
  当林延潮告之家人可能暂无法回乡后,除了林器年纪尚小,懵懵懂懂不知情况外。林浅浅与林用都很是失望,在这个京师不是京师,家乡不是家乡的地方呆着是什么意思。
  林用对林延潮道:“爹爹,我读论语里,君子之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圣人与颜回有是夫。但眼下天子对爹爹是用也不用,舍也不舍,那我们又如何行与藏呢?”
  用舍行藏说得是读书人对于仕途一等态度,用我时则行,不用我时则藏。
  林延潮见林用明白这个道理,欣然笑着道:“你能知道君子之道,用舍行藏的道理已是很难得了。但人生之境遇,岂能用舍二字来形容。”
  林用点点头道:“爹爹的意思是,有人居庙堂之上却尸位素餐,如同在藏。有人居江湖之远却不在其位谋其政。”
  林延潮微微笑了笑道:“是啊,这些人都是不懂得用舍行藏的道理,算不上读书人。”
  因此天子不理会林延潮的请辞奏疏,林延潮也在这运河旁的驿站住下。
  因林延潮的奏疏被张诚等扣下,士林读书人不知林延潮为张居正之故,一时朝野上下不知林延潮为何不愿任宰辅,一时之间天下间流传着退缩畏难种种说法。
  运河边有二三小镇。
  虽没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但因依托了运河这样商路往来的要道,倒也有几分繁华。
  驿站内衣食供给不缺,当地官员对林延潮自是不敢怠慢的。
  林延潮既任‘驿丞’,但也不能常往驿站。这据驿站不到两里的小镇,县城距此有些远,离运河也里许路,往来之人没有那么复杂,林延潮每日都往此小镇一游。
  这小镇里没有官吏,商人也很少,托着运河的福,也不穷困。甚至有一间书肆,虽能买的书不多,但林延潮每次去都有吩咐。书肆老板每次跑县城时,都记着给林延潮收罗出几本书来。
  除了书肆,林延潮也常去驿站旁的溪边垂钓。
  倒不是说他心境真能做到用舍行藏,这等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等困顿的情绪是任何人避也避不过的,但正好拿来磨心磨志。
  林延潮也一时决定学起垂钓打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小镇外正有一条小溪,每日晨起林延潮就拿着鱼篓去溪边垂钓。
  夏去秋来,秋水涨起,小溪飘来的黄叶渐渐也多了起来,自林延潮上疏后,已去两月。
  这日秋日正好,林延潮钓了一阵疲倦之意上涌,于是拿了斗笠遮面,以臂作枕合衣躺着溪石上小寐。
  晒着秋阳,溪边微风吹拂衣衫,林延潮屈腿翻个身。
  也不知过了多久,林延潮但听耳旁有脚步声传来。
  林延潮初时也没在意,不过脚步却在自己身旁停下。林延潮侧头借着竹笠遮挡一瞥,但见身旁是一双僧鞋。陈济川,吴幼礼就在身旁,他们不出言阻拦,那就是……
  林延潮当即起身。
  “宗海,用直钩否?”
  听了这一句话,林延潮微微被戳中心思,老脸也不由一红,却见王锡爵穿着禅衣,在旁面露微笑着言道。
  “元辅……”
  王锡爵摆了摆手道:“老夫已告病退归林下……”
  虽是意料之中,但林延潮听此还是默默一叹。王锡爵终于还是致仕了,现在朝中主持大局的就是赵志皋了。
  不过王锡爵说他告病退归……之前在朝堂上看得确实脸色比较苍白,路都走不了几步的样子,但这一退归立马脸色就红润起来,还能步行至此找到自己……实在是太过神奇。
  王锡爵抚须道:“老夫乘船路过此地,地方官来迎席上正好谈起老弟。听说圣旨到了时,但见老弟泛舟夜行,明月入怀,正乃乘舟行日月,贤相之兆!故而老夫起了兴致到此看一看,宗海,这直钩钓得上鱼吗?”
  林延潮恭敬地道:“回禀王公,林某不是姜太公,可没这本事。”
  “哈!”王锡爵抚须笑了笑,“这‘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道理,世人皆知,但朝廷并非无人可用,你以为非你不可吗?”
  林延潮道:“林某明白。”
  王锡爵点点头道:“既是明白,你可又知道沈四明已是从浙江老家奉旨进京了,这马上就到了京师。”
  在咨命上虽说林延潮在先,沈一贯在后,但这是在二人同时入阁的前提下。要是沈一贯比林延潮提前一步入阁办事,那么林延潮就要排名在他之后了。
  别看这一位之差,将来就是首辅次辅之别,许国熬了那么多年,就是熬不到申时行退位,最后遗憾离去。
  而王锡爵一退,赵志皋年事已高,张位资历不够,二人又是中旨入阁,在百官威望不足。谁都知道不出数年,将来首辅次辅必落在年富力强,经廷推入阁的林延潮,沈一贯二人身上。
  所以沈一贯,林延潮入阁先后,可能就是以后的首辅,次辅之别。
  林延潮闻言脸上神情一黯,然后作揖道:“多谢王公好意,但林某不能去!”
  “哦?当今朝野上下,论声望之隆,何人能在你之上。你若是担心居沈四明与百官不服,这大可不必。”王锡爵言道。。
  林延潮道:“若是能服众就能为宰相,姚崇又何必向唐玄宗上十事要说呢?”
  “原来如此,”王锡爵点了点头,“你是要为中兴宰相,但又怕落得与张太岳一般下场。”
  “王公,都知道了?”林延潮吃惊问道。
  王锡爵点了点头道:“略有所知。”
  林延潮叹道:“没错,这也是林某此生都不如张太岳的地方。”
  林延潮此言令王锡爵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他目光顿了顿道:“这如与不如,没有一时之论。宗海既有此心,何必急于一时,太过操切,直言激君?”
  林延潮正色道:“当年张太岳写信于徐文贞公,古之匹夫尚有高论于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则?君父有过,大臣不敢言,宰相又不言,天下又有谁来为苍生言之?”
  “那你先为宰相再说……”
  林延潮仰头负手道:“林某岂可为无为无功之宰相?”
  王锡爵闻言则神情一黯,自嘲笑道:“老夫就是无为无功的宰相。”
  真是把聊天聊死了。
  林延潮正暗自懊恼,却见王锡爵笑道:“宗海,你要有为有功,若你为宰相,第一件事要先为什么?”
  林延潮笑道:“先无为而治,养政三年!”
  “为何?”
  林延潮对此早是胸有成竹,见王锡爵问之道:“天下之人皆以为林某入阁要大刀阔斧,此时变革,必激上下之疑,不如先养政三年。”
  “然后呢?”微风吹动王锡爵的禅衣。
  林延潮以手指画江山道:“凡治国者必有成法,法久必败。坏必更始,然后例生。但要变法,必先有治臣再求治法,我在这三年于朝中选拔清正廉洁,精明干练之臣,修清明之政治于庙堂之上,再以科举,报纸晓谕士人,启迪民心,因其所明渐通之,绝不可强开其闭,等天下人皆问林某入阁后为何一事无成再行变之,移风易俗,中兴变法非一日之功,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缓后急……”
  “那么宗海之相业又在哪里……”
  溪边陈济川,吴幼礼,但见王锡爵与林延潮二人一老一少立在溪边的石上。林延潮临溪侃侃而谈,而王锡爵负手踱步,时而驻足抚须点头。
  溪水声潺潺,远处操着竹筏的渔叟远远朝此眺望……
  说到这里,林延潮肃然道:“……这晓谕士人,启迪民心必在变法之先,这也正是林某回乡后所为之事!可惜……”
  “立一时之法,不如正万世之心!”王锡爵点点头,“走吧!”
  林延潮没料到王锡爵为何突然中止话题。
  于是二人从溪边离开,陈济川,吴幼礼提着鱼篓钓竿跟在二人身后。
  穿过林子,即到了路边。
  王五,王衡,陈继儒等与一辆马车候在这里。
  王五三人见了林延潮一并作揖道:“见过大宗伯!”
  林延潮徐徐点头,他与王五,王衡关系倒也普通,当初自己焚诏时,王衡还在同里同窗间讥讽过自己。
  但现在随着王锡爵谢政,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心结不是那么快容易转过来,当时王衡向林延潮见礼时只是微微一揖。
  王锡爵见此道:“衡儿!”
  王衡一愣。
  但见王锡爵对林延潮道:“此乃犬子王衡,表字辰玉,万历十六年侥幸得中顺天乡试解元,读书一知半解,常自以为是,老弟若是不弃,就把犬子收录门下吧!”
  “这万万不可!”
  “这如何使得?”
  林延潮与王衡同时言道。
  王锡爵看了王衡一眼,王衡不敢有违父命,只能向林延潮拜下,行师生之礼。
  林延潮没有办法唯有将王衡扶起。
  王锡爵欲上车离开,回头看向车旁相送的林延潮道:“老夫出生之时,家中有雀飞来,聚于宰上不去,故先父将我取名为锡爵,可惜名不副实。而今老夫心灰意赖,此回太仓正如鸟雀放归山林,从此不会再过问朝政一字。”
  “朝廷积弊如山,老夫早困在能为与欲为之间,但宗海不同,你胸富万有之藏,文有千丈之焰,立朝可为国之砥柱。”
  说到这里王锡爵叹道:“这万丈江山与犬子……老夫就托付给你了!”
  “林某不敢…”
  “当得!”
  说完王锡爵向林延潮一揖,林延潮也只能作礼还之。
  而一旁的王衡听得瞠目结舌,他没料到一贯眼高过顶的父亲,竟对林延潮有此这等评价!这番赞誉之词,即便是与之一并立朝的徐阶,高供,张居正也未曾听过。
  王锡爵起身看向王衡,却没有说话。
  王衡恍然大悟,王锡爵这番话何尝不是对自己说的。
  说完王锡爵乘车离去,王衡向林延潮一揖先去追送王锡爵。
  王衡追上王锡爵问道:“爹此去是要以疏向圣上力荐林侯官……老师吗?”
  王锡爵笑了笑道:“我让你拜在林侯官门下,天下皆知我王锡爵心意,夫复何言。我早多次与你说过,当初回朝时我即知无力回天,只为报答君恩勉力一试。我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林延潮这条路或许能试一试。”
  “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你在他门下,替我为社稷为百姓尽一份力,不要以事亲为念!”
  “爹爹!”王衡追着马车拍打道。
  王锡爵走后,林延潮继续在驿站住下。
  一日他傍晚小镇散步,但见数名儒童挤在窗边,借着快要落山的太阳读书。
  林延潮见此有所感,想起年少时自己与林浅浅在桐油灯,一人编草席,一人读书的事来。于是他召来乡老驿丞,雇了几名驿卒。
  小镇每到入夜时,就有两名驿卒挑着桐油篓巡逻。
  如果正好见哪户人家的子弟在挑灯夜读,驿卒便去此人家里帮他添一勺灯油。
  此事久而久之,有人见哪家子弟发奋读书,都会勉励一句‘加油’!此事因林延潮传为佳话。
  沈一贯一路走走停停到京后,先向天子上疏辞相,三辞之后入阁办事。
  礼部尚书罗万化亦辞官归里,数年后病故于乡。
  年底之时,播州土番杨应龙以次子病死之故,拒绝向朝廷缴纳年贡,起兵叛乱。
  朝廷以兵部侍郎邢玠总督贵州,准备讨伐杨应龙……
  秋去冬来,大雪降至,运河封冻。
  林延潮撑着伞,披着氅衣,站在运河边看着这场雪,但见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原先热闹非常的运河,一条船也没有,千山万径,人鸟绝迹,此时此刻一等孤寂的心情涌上的心头。
  “老爷,老爷,你看是谁来了?”陈济川急奔而来向林延潮言道。
  林延潮见陈济川满脸喜色,向他身后往去,但见十余位熟悉的年轻人于雪中奔来,见到自己后拜倒在雪中。
  “学生……拜见山长!”
  看着徐火勃,曹学佺,周如磐等十几人,林延潮但觉得胸膛一热,差一点落下泪来。
  “起身吧!是了,明年大比,你们进京赶考吧!”
  “山长何以至此?”徐火勃垂泪问道。
  林延潮笑了笑道:“我十岁读书发蒙,十六岁著书立说,十九岁出仕为官,三十岁教书讲学,都是一步步走来。你说我为何在此,那又有何处不是逆旅呢?”
  说到这里,林延潮指向河上道:“此处景致不错。”
  但见曹学佺道:“既山长不在庙堂上,我们就算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又有何用?”
  林延潮皱起眉头道:“这内圣之学若不致于外王之用,就是纸上谈兵。你也是鳌峰书院出来,怎可说这样的话,能兼济天下就不要独善其身!”
  曹学佺道:“那么山长为何不去兼济苍生,为宰相不是更好吗?”
  “能始!怎么能如此与山长说话?”徐火勃最是敬重林延潮,于是责了曹学佺。
  这时另一学生周如磐向林延潮道:“山长你说得极是,无论为官出仕,还是教书讲学都是兼济苍生!”
  “但山长既身在此处,既不为官,何不教书讲学?山长既教书讲学,又怎可没有我等?”
  说得好!众人差一点暗中鼓掌。
  但见周如磐继续道:“正如方才所言,山长十岁能读书发蒙,十六岁即著书立说,十九岁就出仕为官,三十岁方教书讲学,由此可知这教书讲学更难于读书著书为官,如此功业我等又怎能不为之?”
  说完徐火勃等众学生无不拍手叫好。
  林延潮闻此则笑着摇了摇头。
  Ps:恭喜知还需行书友成为本书第十六位盟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